徐旻 邢林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任,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其根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既是国家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形势下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深远的历史内涵和贯穿始终的中华文化纽带。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领域的不断繁荣,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是培养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抵御外来势力渗透,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保障。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方势力渗透,而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少数民族大学生未来更要挑起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发展的重担。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仅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高校学生未来都将走上社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将来社会价值观稳定的基础,只有具备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未来的日子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
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就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问题。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少数民族学生的价值观,这是高校一切育人工作的基础核心。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主流价值观受到了来自境内外不同文化和思潮的冲击。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势力、敌对势力等多方渗透,企图侵蚀中华传统文化,图谋分化和分裂我们的国家。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受到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民族文化积淀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感,期待在融入学校环境的同时保持纯正的民族习惯, 民族自我保护意识也随之增强。当与同学、老师缺乏有效沟通和必要的理解与信任时,可能受到多方诱惑,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陷入文化困境,如果没有正确地引导,极易迷失自我。因此,在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愈发严峻,如何防止境内外多方势力对在校大学生的渗透,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收入偏低, 进入大学后, 衣食住行的消费水平均较以往有所增长, 生活标准相比身边同学有一定差距。经济压力带给少数民族学生消费心理波动的同时, 也挫伤了他们自尊心, 带来了心理上的失衡现象,使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更难很好地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再加上可能存在的语言沟通障碍,学业基础薄弱问题,如不加以及时疏导解决,可能会给极端势力和不良思潮的渗透提供可乘之机,也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交流体系并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一方面缺乏生动有力,积极融洽的交流机制保障,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内的生活圈受到限制,难以形成和谐融洽,核心价值引领的社会网络;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有特定语言,在语言表达和交流上可能存在一定障碍,综合经济基础等多重因素,存在少数民族学生与非本民族师生交流较少的情况,给日常教育管理带来问题的同时,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的的核心是做人的工作,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目标是形成不同民族学生对祖国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认同。没有哪种媒介比人更能打动其他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除了机制的保障,主要依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力量。在校内构建嵌入式互动社会网络,形成宿舍、班级、党支部、课堂“四层载体”,抓牢辅导员、班主任、支部书记、任课教师、班委“五个节点”,通过不同层面的全方位交流互动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互动交融平台,推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助,促进交流交融。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充实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促使少数民族学生接纳多元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认同升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纽带。同时,加强网络平台监管,正面宣传引导教育。在强化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宣传服务平台的管理的同时,通过平台正面宣传引导,加强交流学习,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学生与校园生活的强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解决好民族利益共同体关系,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过程中,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生活、专业学习和创业就业四个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建立“重视思想、关爱生活、提高学习、促进发展”的“四帮扶”机制。通过班主任走访宿舍,跟同学了解情况等方式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按照政策要求,做好解困帮扶工作,最大程度保障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正常的学习生活。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问题,通过加强专业引导、树立优秀典型、提升实践能力等方式,结合科研训练和实习实践,班级内部结对的一帮一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效果。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能力,更好的促进个人发展。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意志还不够坚定,成为极端势力争取的主要对象,加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促进高校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分裂和抵御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能够超越民族、地域、语言的差异,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烈认同,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繁荣的中坚力量。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一是抓牢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研究、靠前指导,抓好队伍、管好阵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利用“七一”入党宣誓等系列纪念活动,切实抓好党章党规进课堂工作。二是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同时,强化“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通过主题团日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是强化少数民族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强化新生入党启蒙教育,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氛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学习和实践,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学生作为中国梦“主力军”的担当意识。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未来的繁荣稳定发展。在建立健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的同时,更应该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