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秀中 李志刚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相继颁布,其所要求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实施与评价等更加凸显其引领性和整合性,也更加与国际接轨,所以更需要学校培养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国际人才。
关键词:中学英语;区域化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国际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6-0021-03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化,国家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渗透并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即培养“世界中的中国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归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培养更具有人文精神、国际理解意识的国际化人才。而这也要求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教育大局观。
外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紧扣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科教育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面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基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总框架来解读课标并积极探讨核心素养的课堂实施策略。
一、国际化人才及教育的国际化
《国际公务员行为标准》明确指出国际化人才要具备正直、专业、尊重多样性三大核心价值,要有有效沟通的能力、团队精神、计划与组织能力、尽职尽责、“客户”导向、创新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技术意识八项核心能力及六项管理能力,即“386”理论。这就要求在外语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价值、核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育國际化改革的过程中,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的战略调整为以“外语办学特色突出”为核心竞争力,提出“重构深度学习的学科课堂”。除了迎接“未来已来”的挑战,和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对课程进行智能、技能方面的改造之外,更要培养“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力”来改善我们学校教育的现状。具体要从学校定位、教育理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四方面阐释国际视野背景下的外国语学校建设。树立“中华根基、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一育人目标,且要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植根于学生成长的现实土壤中。
二、核心素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必然催生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改进和提升,同时对英语相关课程的开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体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梅德明)可以涵盖以下五个方面:1.注重课程的育人价值取向,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加强德育教育;2.注重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课程设计在构建外语共同基础之上,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3.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着力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用能力;4.加强学业质量评价功能,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素养有效形成;5.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智慧学习环境,要求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学习资源。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着重培养和促进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意识、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能力、鼓励领导力培养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成功的语言沟通能力、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这就要求外语课堂要深刻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重视课堂转化形式,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及渠道,体现具有核心素养的国际化人才教育课堂观,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学课堂必须走出应试课堂,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我市开展中的针对性教育、教学实践措施
首先,我市积极研读新课标,并在加强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进行有效探索。河北省2018年起开始新高考改革,而我市又成为河北省新中考改革的试点市,这都成为我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路径,落实学生培养新要求的沃土。我市自2018年新初一年级和新高一年级开展市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来,都在对学生三年从学业水平、身心健康、思想品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这五方面实施过程性评价,从而完善课程体系。
其次,我市积极开展基于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教学实践。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会学、会说、会交流的个性,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去展现判断、理解、合作等能力。
再次,我市积极探索“全学段英语教育”的新方法。立足“学段融合”思想,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实效衔接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
1.“教研+互联网”开创网络教研的全国先进。针对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教研能力弱、一次全市“面对面教研”覆盖面较小等问题,市教科所开展网络教研,但不是“互联网+教研”,而是“教研+互联网”,即搞好主题教研活动,借助互联网的手段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受益。
2.学段活动的融合。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融合发展,相互观摩优质课评比,相互参与网络教研、学段教研月等活动,积极促进英语学习不同阶段之间的交流,有效推进“全学段英语教育”教学。
3.以赛带练,提升英语教师业务能力。市教科所为积极提升英语教师业务能力,以赛促练,分别组织了我市首届“经典美文永传诵”双语诵读大赛及市英语教师口语素养大赛等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
4.积极开拓校外资源,促教师业务提升。市教科所积极组织在我市的外教参与网络教研活动,丰富了英语教师的视野,激发了一线教师要求进步的诉求,也受到广泛的好评。
5.以“教研月”为载体,引领和促进一线教研。每年11月是市教科所规定的教研月,每年教研月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贴近一线教学的问题,引导全市教师共同探讨、观摩、思考、尝试、解决、提升。
四、下一阶段开展外语教学具体建议
(一)行政干预下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建设
结合目前我市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针对为“应试而教育”的方式,即教师教学理念死板、教育维度少、层次浅,重复操练所谓“硬件”知识,机械单一。教育管理及业务指导部门应加强行政干预、拨正方向引领、加强监督、落实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基于国家新课程标准即核心素养的理念及具体要求,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真正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继续深化推行“一课一研”,增强教师培训,进一步要求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课程内容进行实用教学,从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课堂上,从而进一步提升全市英语科目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要改善教师以前从“挤时间、加大工作量”来寻求教学质量提升从而追求教育短期利益等问题,就要求我们回归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培养更具有人文精神、国际理解意识的国际化人才。同时要求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单一注重“应试教育”到关注学生学会学习、抗压、适应和生活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动探索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化形式,摸索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及渠道。
(三)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课程建设特别是小语种建设
教育国际化改造的过程中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的战略调整为以“外语办学特色突出”为核心竞争力,提出“重构深度学习的学科课堂”。结合普通高中生源的具体情况,作为多方向、多方面拓展學生升学渠道的方式之一,建议普通高中在市教育局有针对性地业务指导下,结合学校自身的综合情况,开展小语种建设及教学活动。而随着中学外语教育新课标的颁布,中学阶段作为高考外语扩展到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六个语种,中学多语言教学的发展也在逐步从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校向普通中学延伸。具体要从学校定位、教育理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4方面阐释国际视野背景下的外国语学校建设。树立“中华根基、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一育人目标,并且要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植根于学生成长的现实土壤中。此外,基于国内外英语教育潮流、培养具有国际化人才的要求,我市的教育应该回归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
(四)行政引领下的重点高中的多语种及“北外人才基地校”的建设
建议我市加强对重点高中的行政引领,鼓励和支持重点高中利用自身优良的教育资源和生源,积极开展多语种教学,主动与上一级优质高校沟通、结合,主动探索具有实质意义的交流、合作,深度利用优质高校的资源,来促进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积极加入类似北外“多语种教育发展中心”及“北外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联盟”等机构和组织。
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加上技术进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学科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以往的外语教学已不能满足国内外、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外语教学也正在发展成外语教育。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解放思想、创新求实,积极拓展外语教育的深度、广度,积极开发外语教育的路径、方法,为学生的外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