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技法与要求

2019-10-21 05:55苑国明
关键词:新奇切入点中学语文

苑国明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选定新奇的切入点。新奇的切入点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将课堂教学聚焦到某一点而发力,而不是支离破碎、旁逸斜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较多,但需要根据文本的具体情况而定,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新奇;贯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6-0015-03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通过艺术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知识的建构。而语文学科因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哲理性,以及其文本价值指向的鲜明性,更要求其课堂教学应具艺术性。

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逐段讲解、平均用力、毫无波澜的现象。课堂教学没有抓手,找不到切入点,致使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为改变以上状况,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

一、从写作手法切入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统编版教材,凡是入选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有可资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主题,我们可以从该知识点入手切入课堂教学。如讲授《愚公移山》一课,可以提问学生“在‘移山过程中存在着什么不同意见”,借此引出对比,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其他对比方法的体现:老(愚公)与小(孀妻之弱子)的对比,山的雄伟、绵亘与力量的弱小的对比等,然后展开、串起课堂教学活动。

有一名教师在区域示范课上执教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小说时是如此切入的:

师:作者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小说中重点刻画了二十年前后的闰土、杨二嫂,将二人二十年前后的情形进行了对比。请同学们默读文中的相关段落,完成下面表格中的内容。

这位教师借助本文采用的对比手法切入并主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从人物形象切入

人物形象切入极其适合对小说这种体裁的讲解。因为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情节的展开、环境的描写都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此其一;其二,一般来讲,小说的篇幅稍长,不能很好地选准切入点就很难把握人物形象及小说的主题,就会将文本弄得支离破碎。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典型的人物形象。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可以以“孔乙己是一个              人”切入,然后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语段进行分析。

三、从重点句段切入

语文文本中有很多句、段有如下作用:点明文章的主题,如《苏州园林》中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有的前后照应,给人启迪,如《紫藤萝瀑布》的起始句,开头“我不由得停止了脚步”,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具体到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将这些句子作为切入点开启教学活动。以讲授《紫藤萝瀑布》为例,“同学们请把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段的句子进行比较,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各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的表现?”

下面是一名教师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的实录。

师:同学们,请参照注释回答文中的“何陋之有”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请用陈述句来表达此句话的意思。

生:不简陋。

师:那这篇文章就是说“陋室不陋”。好,那作者为何说“陋室不陋”呢?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说明的?

此教师抓住了文中“何陋之有”这个中心句,开启了对文本的疏通。

四、从文章线索切入

文章因有了線索而使多个材料成为一个整体。有的以时间先后(或事件的发展顺序),有的以地点转换(或作者游踪),有的以特定形象,有的以具体物件,有的以情感变化等来“穿针引线”缀连成篇。语文课堂教学完全可以依据“因势利导”,借文章的线索来切入对文本的讲解。

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间的真挚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文章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去描写人物形象只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地着力刻画。

请看一名教师在执教《背影》时的巧妙切入:

师: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重点写了哪一次“背影”?

生:四次,重点是父亲在月台买橘时的背影?

师:你认为为什么这次是重点写父亲背影的?

生1:因为这次是作者不惜笔墨、着力刻画的。

生2:因为这一次是作者读懂了父亲的一次

“背影”。

师:那你为什么说这次作者读懂了父亲?

生3:作者眼里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所以说,作者读懂了父亲。

师:同学们看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就会发现,作者是在父亲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多年后,读了父亲的一封信后才写了这篇朴素而感人的文章的。可见,“我”当时没有真正读懂父亲。

这名教师的切入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众多学生的固有思维点来了个“转弯”,这无疑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从文章题目切入

文章的标题往往点明文章的主题、规定了写作的话题、呈现了文章的线索,巧用标题来切入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

肖老师在教学《春酒》一文时,巧用标题加强学生的朗读体会来切入教学活动。

师:文章的标题是“春酒”,想想看,标题只有两个字,该怎么读呀?

生1:我认为,读标题应该用饱含思乡的情感来读。

师:你先读出来。

生1:春——酒。(悠长)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悠长?

生1:因为本篇文章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说要读出思乡的绵绵情感。

师:标题本身也是有情感的,是吧?……我们看出来了,“春酒”这个标题,凝聚了同学们阅读中的很多感情,这些感情可以归为几类呢?

……

六、从求异求变切入

我们先看因执教《愚公移山》出名的钱梦龙老师是如何切入《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讲授的:

师:这个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齐声):移山。

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从文章里找出句子来说明。

生:很难。文章里有“高万仞”“方七百里”两句。“高万仞”就是很高的意思,“方七百里”就是方圆面积七百里。山又高又大,很难移。

师:说得很好。下面让我们根据文中人物的表现,来看看他们对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

……

再看一看时隔二十年,另一场《愚公移山》的教学横空出世。2004年10月,郭初阳在杭州十三中执教《愚公移山》,立即引起语文教学界的强烈反响。

在学生解决了字词、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后,郭老师提出了四个问题切入讲解:

第一,山是怎么移的?第二,愚公是怎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

郭老师是通过这几个问题得出这样的答案:愚公移山的成功得益于“外援”,而非愚公之成功;通过教师提供新的背景包括假设,读出愚公的“阴险”“歹毒”“狡猾”;通过采访外国友人的阅读理解,表明愚公的言行是男权社会的专制行为,愚公是个愚蠢、疯狂的老头。

当然,这节课虽不是经典课,但却是富有研讨价值和启迪意义的探索课。我们先不去谈论其备受热议的情况,至少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可以从人们司空见惯的观点的反方向来切入、展开课堂教学。

七、从写作背景切入

很多文章,尤其是散文(含散文诗)、诗歌,其所折射、反映的主题及寄寓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必须借助其写作背景才能被学生理解。如对沈尹默《月夜》的教学,如果不联系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就很难理解此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人格这一主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如果不交代这首散文诗的写作背景,就很难正确理解“海燕”“海鷗”“海鸭”“企鹅”等的象征意义。

因此,讲授此类的文本,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与写作背景能勾连在一起的信息作为切入点。

例如,讲解郑愁予的《雨说》一诗,我们不妨如此切入:

这首诗写于1979年。20世纪70年代初,诗人就在美国的大学任教,是耶鲁大学资深的中文导师。身在异国他乡,诗人念念不忘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儿童,诗人以雨为自己的化身,通过雨的爱心和祝福,祈祷祖国的孩子们生活得快乐、幸福。那么在诗歌中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祈祷、祝福的呢?请阅读诗歌,予以归纳。

切入点选取的要求:

首先,新奇。切入点新奇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投入度。所以语文课堂教学预设时,教师一定要在切入点的选择上“绞尽脑汁”,力求从他人未发现或易忽略之处入手。

其次,贯通。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最好能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问题”,瞄准“主问题”可以避免课堂教学“旁逸斜出”,聚焦“主问题”发力。

选取什么样的方式切入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特点来决定。好的切入点能让师生神驰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求知的历程中绽放出生命的精彩。

猜你喜欢
新奇切入点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奇的包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新奇博物馆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小切入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