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2019-10-21 00:24印倩文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5期
关键词:化解防范金融风险

印倩文

摘 要:论文系统梳理了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历程,对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实践以归纳分析,本文认为总结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经验极为必要。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经验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做好防范重大风险是我国“三大攻坚战”的核心内容,是获得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其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打好防范重大风险战的重点内容。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作出重要指示,金融工作的核心工作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中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经历了银行体系风险、高通胀风险、股市金融风险、外汇风险、债务风险等金融风险[1],因此梳理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历程,总结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经验,对当前打好防范重大风险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为我国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

一、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历程

(一)银行体系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银行体系风险指的是银行无法承担起挤兑信用能力,而引发破产等一系列的风险。其风险主要是信贷大规模违约、银行资产剧烈贬值等。[2]

我国银行体系风险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已存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后,大量资产被带走,中国新生银行因经济凋敝、通膨严重而难以为继,新政府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扶持国有银行,以国家信誉作为担保,保证了我国早期金融业能够获得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开启市场经济,金融业获得空前发展,随之而来的纷繁复杂的金融风险,其中在防范和化解银行体系风险方面有如下措施:一是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银行的信贷规模不断加大,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和政府干预较多,银行不良贷款率随之走高,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在上世纪末已经达到了39%。我国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成立长城、信达、东方和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一次性剥离银行不良贷款1.4万亿,占当年GDP比重为11.2%,同时给予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系列政策性优惠,保证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进程。二是积极治理影子银行,2006年后,我国国有银行开始广泛参与“影子银行”相关业务,突破了银监会分业管理限制,实现了监管套利外的业务利润,但从系统性风险来看,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加大了银行业务风险。为规范影子银行发展体系,进一步规范银行业务体系,我国银监会、银保监会先后颁布《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些文件的出台,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见成效。

(二)高通胀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改革开放前,我国发生了两次重大的高通胀风险。一为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发生了“物价大波动”,投机倒把严重,面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指导各地国营贸易公司为民众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凭借国有资产担保,物资价格不断下跌,此外政府通过收缩银根、减少财政赤字,取缔地下钱庄等一系列方式,三年的物价大波动得以告终。二为大跃进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为因素和天灾因素导致物资短缺,其中粮食供给尤甚,造成了物资价格飞涨,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通过对日用物资的严格控制,按照人头平均和按票供应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改革开放后,我国共发生了三次较大的高通胀风险。一为1985年政府和企业投资热潮导致货币大规模发行,信贷规模急剧上升,此外居民工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价的飞涨,当年CPI同比增长9.5%,为抑制通膨风险,政府通过紧缩银行、减少货币发行、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等手段,将CPI指数增速降低至6.3%。1988年,政府开始逐渐开放肉类、烟酒类价格,让市场规律来决定产品价格,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当年出现了物资哄抢现象,物资价格大幅上涨,加之信贷政策正是由紧转松时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加剧了通膨问题,次年政府开始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其政策方式与1985年无异,但需要指出的是开放物价是我国推进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此之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路上。三为1994年我国市场再次出现过热问题,其主要原因为南巡后全国再次掀起投资热潮,在高通胀的背景下,政府提出经济发展为首位,紧缩银根,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将打压房地产投资和基建重复建设项目作为抑制高通胀的重点,CPI增长指数由当年的24%降低到次年的8.3%。

(三)股市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成为共同体。[3]从两次股市金融危机来看,我国并未出现大规模银行破产,经济增长幅度大幅下滑等问题,在股市剧烈波动时,我国政府通过有力的措施来稳定股市价格,如2018年A股明显下跌,深圳政府通过建立上市债券融资机制,保证优质上市公司能够获得充足的融资渠道渡过难关。这种政府“救市”的手段在短期内证明有明显的效果,是否能够经得起长期的检验仍待进一步探讨。

(四)外汇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外汇风险是主要的金融风险之一,一旦发生外汇风险,汇率大幅下跌,伴随的是资本外逃风险。我国70年以来,注重对外汇资本的管控,著力做好外汇风险管控措施,避免了货币严重贬值,有效成功应对资本外逃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我国货币汇率改革已经经历了数轮,货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深化,需要指出的是每一次货币汇率改革均包含较为明显的政府色彩,外汇政策的制定一方面是市场规律决定,一方面是依据我国国情作出的双重考量。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人民币汇率对标美元,汇率波动明显收窄;2005年推出货币一揽子计划,按照市场供需作为货币调整基础,人民币对标美元汇率临时政策结束;2015年我国政府深化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制度。从目前人民币的汇率来看,基本保持较为稳定,外汇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五)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与外汇风险紧密相关的金融风险是债务风险。债务风险指的是本国政府无法承担对国外债务支付而引发大规模违约的风险。我国政府对待债务风险一直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债务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为了发展工业,从苏联贷款了一批工业设施和援建项目,但规模相对有限,中国在中苏恶化时期也已解决了这部分外债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开始发行外债,并获得了美国、日本为首的贷款投资,但由于我国对外债一直保持着极为审慎的态度,对外债的资金流入流出一直保持了极高的监管,《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的实施规范了外债登记和监管机制。从整体来看,我国外债占比相对不大,从1985年-2018年期间,我国外汇占比GDP最高为18%。外债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二、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经验

本文认为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经验如下:

一是始终严格监管金融风险,早发现,早消灭。金融风险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旦发生极容易造成系统性的风险。我国一直注重对金融风险的严格监管,对可能存在或者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以有效的、有力的措施,将风险消灭在尚未发生之时。根据银保监会的机构设置来看,全国2000余个下设机构,人数逾4万人,2018年末,银保监会下设省市县三级架构,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风险的监管。

二是对已存在的问题加强改革,采用多元化的措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如1989年在市场经济推行改革时发生了较为明显的通膨问题,我国就着力于抑制通货膨胀,通过一些列的手段将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三次通膨问题有效解决,同时从制度建设方面对金融改革以不断完善,保证金融改革能够服务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如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对完善金融体系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要服务好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如1992年8月爆发的“新股认购抽签表”发放问题暴露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缺失的问题,当年10月,国务院就成立了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2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对证券市场监管起到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三是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进程中,着力维护市场稳定,增强经济主体信心。金融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增强经济主体信心极为必要,如2000年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剥离,央行及时干预,有效解决了当时发生的银行挤兑风险,提升了民众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三、結语

综上,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在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不遗余力,也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系统梳理了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历程,总结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经验,以期可为业界和学界以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高璐.建国初期四次物价大波动背景、对策探析[J].价格月刊,2017(2):38-42.

[2]王永魁.20世纪60年代初特殊形态的通货膨胀[J].党史博览,2013(6):40-41.

[3]赵志君.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J].改革,2018(7):43-52.

猜你喜欢
化解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
SQL注入防护
化解我国房地产库存对策研究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