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2019-10-21 00:24郑楠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5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郑楠

摘 要:劳动就业与经济发展均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劳动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通过社会高质量就业积极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劳动就业;经济发展;就业因素

社会就业是我国国计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因此通过分析劳动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在后续经济发展中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措施,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对于我国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经济在近些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叠加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呈现出平稳发展,稳重向好的趋势。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在2018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我国就业工作在2018年取得了稳定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工作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增就业情况持续向好,我国已经连续六年城镇就业人口超过1300万人;二是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三是社会岗位供应较为充足,基本上能够满足就业人口的需求。良好的就业形势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就业问题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形势也较更为严峻。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8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同时受到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仍将进一步存在,部分地区以及部分区域的就业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同时存在劳动力总量过剩以及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2 劳动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2.1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社会劳动就业的首要因素,直接影响了就业的充分性。社会经济因素在自然资源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形式、社会经济结构、人口数量和素质以及产业结构等。其中经济形式和经济结构是保障社会就业的前提条件,经济形式和经济结构只有符合社会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条件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就业[1]。人口数量和素质是影响社会劳动就业的直接因素,其中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分别影响社会劳动就业的供给量和就业结构的合理性。采用科学合理的人口管理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有助于保障社会劳动就业的持续稳定。社会各个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决定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以及劳动就业情况,因此系统分析目前产业结构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提高产业结构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不同产业结构对社会劳动就业的带动能力的差异化,采取针对性策略,有助于促进社会劳动就业的向好发展。

2.2 科学技术进步

在信息科技时代,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就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基于社会长期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增加社会的就业容量,促使社会就业的良性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带动了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劳动就业创造了更多的岗位。近些年,随着社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在社会总就业人口中,体力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而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只有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促使充分就业。

2.3 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管理体制也是社会劳动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主要体現在经济管理方针政策、工资政策以及用工制度等多个方面。为了能够积极促进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经济管理体制在构建优化过程中首先应该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对就业问题进行重视,采用就业优先的原则,以保障就业为基础底线,同时还应该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符合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现状。经济管理体制中的用工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在劳动力招收以及使用方面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现阶段我国的用工制度主要是以固定工和合同工为主,以临时工、协议工以及亦工亦农等多种用工形式为辅的综合用工制度。为了积极促进我国劳动力管理进程的社会化以及劳动力资源在我国范围的优化配置,应该进一步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更好满足我国当前社会劳动就业的需求。除此之外,为了积极促进社会劳动就业,还应该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资政策以及工资制度。所谓工资制度泛指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工资支付的相关原则以及相关办法的总称,其内容主要包括工资形式、工资支付以及各种不同等级的工资制度等。现阶段我国采用的工资制度主要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以及工资加奖金等多种形式。在社会劳动就业中工资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国家在我国现有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基于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是我国工资问题处理的指导原则和政策依据。整体来说,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不断成熟完善,在经济管理体制中应该按照马克思工资理论,本着按劳分配大的原则,对我国当前的工作政策以及工资制度进行优化调整,更好促进我国社会劳动就业的发展[2]。

3 通过社会高质量就业积极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1 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理论基础

基于经济学理论,就业的本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既属于经济问题也属于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组织部门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以及科学的就业结构,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最大程度改善就业质量,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深化改革的深入程度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概念,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相对来说经济发展的内涵更加广泛,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以人口增长,也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同时人口的增长有助于创造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价值,反过来更好促进经济的增长。就业是人口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直接的关系。对现有劳动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改善劳动力资源结构,有助于推动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社会劳动者需要就业来获得工资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经济增长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为更多的社会劳动人口提供就业的机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促进就业,减少失业,充分利用社会劳动力资源,最终实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2 积极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首先国家政府应该出台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促进措施,有效缓解企业压力,增强企业活力,更好促进企业发展,要突出对重点社会群体的就业保障,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以及农民工等社会群体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实现就业。其次应该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社会劳动人口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他们在社会中的就业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再次还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劳动人口就业,引导社会劳动人口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帮助劳动者更好的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力度,基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定对劳动者的权益合法保护,构建和谐的社会劳动关系。在该过程中应该基于不同社会群体对社会劳动保障的不同需求,建立多层次、针对性、个性化的社会保障养老体系,促进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社会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之间良好的互动局面。

4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助于促进和扩大就业,而良好的社会就业有助于更好的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对影响社会就业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进一步优化完善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就业政策以及社会就业服务体系,有助于积极推动社会劳动就业的发展,更好实现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刘萍, 刁永祚. 新经济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 38(02):161-165.

[2] 于燿铭. 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经济管理行为分析与改进建议[J]. 科技、经济、市场, 2017(2):123-124.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