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识课程思政改革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2019-10-21 19:35李嘉
科技风 2019年23期
关键词:实践效果课程思政

李嘉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本文以通识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为例,论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并融入教学设计,归纳总结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方法、途径及实践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实践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体系。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发展既是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解析

课程思政指的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寻求各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会到学科教学,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对当前课程的认知。通识课程渗透着“隐性教育”功能,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教育”功能课程,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本课程以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为手段,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工作以及完成综合任务的能力,对职业素质养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突出基础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使隐性课程上出“思政味”。不是单纯融入,而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不是另搞创新,而是在原来的职业素养教育中,发挥课程本身的特色,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固化于教学大纲,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

思政元素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融合,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教学单元都要融合,而是在视角转换时有机结合。任课教师要积极思考思政内容和基础课程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要在课程中体现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做一个把思想素养融入到基础教学中去的实践者。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实践

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最终也要以学生获得相应知识为检验标准。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建议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提升学习能力。《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改革教学设计方案,如下表所示。

四、结论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等院校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法律意识,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地弘扬中国精神,培养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积极进取精神,将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应在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和发展新时代的基础课程,实现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15-17.

[2]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2018.01(1):64-66.

项目:高职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YJKT201806

猜你喜欢
实践效果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职导游专业技能教学微课资源实践效果研究
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实践效果研究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效果分析
综合管理在集中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实践探析
自动腹膜透析技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儿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