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人际关系矛盾爆发的“重灾区”。宿舍生活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95”后学生逐渐成为高校主力军,他们大多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个性张扬,自我中心,希望别人满足自己需求,同时又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与委屈,故高校宿舍常因性格冲突而矛盾频发。因此,新形式下如何化解宿舍矛盾,引导学生相互尊重与理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高校辅导员必须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宿舍;矛盾;学生工作;辅导员
一、案列背景
王某(化名)、李某(化名)、孙某(化名)是X栋312女生宿舍成员。一天下午,寝室长王某气冲冲地致电辅导员(兼班主任),向辅导员反映室友李某性格古怪,沉闷不说话,总是莫名其妙发怒,一生气就大声敲桌子、用力甩门,吓得室友们战战兢兢。为避免惹李某生气,室友们只能小心翼翼地生活,整个寝室相当压抑沉闷。今天学校要检查寝室卫生,书桌上不能摆有杂物,否则整个寝室成员都要扣综合测评分。搞宿舍卫生时,孙某看到李某书桌上放有一盒吃了一半的炒饭,为避免检查扣分,孙某与李某打过招呼后就把外卖放到了寝室门口,当时李某没有回应。在检查卫生后,李某在寝室大骂孙某擅自扔她的外卖,孙某非常委屈与气愤。因此,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下子爆发,双方激烈地争吵了起来。王某劝架许久才平息了这次纷争。经这次争吵后,宿舍成员都觉得委屈难受,不愿意再像之前那样妥协、压抑地过日子,因此王某和孙某强烈希望辅导员能把李某调离宿舍。
二、案例分析
一个巴掌拍不响,宿舍矛盾的产生,不可能仅由一人单方面导致。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宿舍矛盾时,应该认真倾听矛盾双方的想法,并从其他同学、老师处侧面了解矛盾双方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矛盾原因作出判断并制定解决措施。
首先,联系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侧面了解312宿舍成员的学习、生活、性格、矛盾等情况。从交谈中得知,李某性格内向,腼腆寡言,上课规矩,与同学交往较浅,但不像是脾气暴躁的人。王某、孙某性格鲜明,王某心气高,孙某热情随和,两人做事讲究,相处较好,李某反而像是被寝室孤立的边缘人。听完同学反映后,觉得事情并没有王某说得那么简单。
其次,分别约谈李某、孙某、王某,深入挖掘矛盾根源。通过进一步交谈得知,李某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从小留守在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意识。在宿舍生活中,李某感受到自己被室友孤立排挤,在矛盾产生时,不知道该如何与室友沟通交流,只能以摔门、敲桌子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不满与气愤,导致误解越积越深,争吵越来越多。在这次事件里,李某以沉默来抗拒孙某的询问,不满孙某不尊重她的想法就擅自把外卖扔到门外,认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己的存在被忽视,因此很生气。同宿舍的王某、孙某,皆为独生子女,心气高傲,做事讲究,追求完美,两人性格相似,相处融洽。刚入校时,三人相处关系较好,但随着生活摩擦的增多,王某与孙某越来越亲密,与李某越来越疏远。虽然这是无意行为,但确实形成了对李某的孤立。这次的外卖事件是长期积怨爆发的导火索,孙某习惯性地将李某的沉默视为默许,认为自己为宿舍全员着想却被李某无故发难,内心委屈,加之以往矛盾涌上心头,因而也愤愤不平。
最后,明确矛盾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第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95后学生的普遍性格特征是个性张扬、自我中心、随心随性,容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思考他人想法,一旦发生摩擦,各说各理,坚持己见互不退让。第二,性格差异大,缺乏深入交流。身为“网生代”的95后,习惯把现实关系活成网友关系,同住不说话、点赞不聊天、记得住昵称却不熟悉脸,甚至尺寸之地也要用“床帘”隔出私密空间。在网络中他们肆意张扬,在现实中他们惜字如金,找不到契机交流,用沉默包裹自己。
三、案例处理过程
宿舍矛盾,没有绝对的过错方,与其一味地强调谁对谁错,让学生背负更多的心理压力,不如加强思想引导。通过共情、换位思考、团体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他人,鼓励学生积极沟通交流,携手共建和谐宿舍。
(一)运用“共情”打开学生心扉
教育的难事在于将自己的思想装进学生的脑袋,教育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在处理本案例时,借助心理学中常用咨询技能之一“共情”来打开学生的心扉。在与学生交谈时,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想法,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时地用“我曾经也是学生,也经历过宿舍矛盾,所以我能理解你的想法”、“我能体会你的感受”等话语突破学生心理屏障,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理解、接纳的,从而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使学生愿意倾诉内心想法,也愿意听取老师建议。
(二)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在运用共情技巧取得学生信任后,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同时,用自身经历过的宿舍矛盾來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认清“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端,明白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此案例中,对矛盾双方分别进行单独谈话,引导学生从对方的性格、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方面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虑,了解对方产生不满情绪的原因,同时反思自己在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三)根据性格差异合理安排宿舍
学校为方便管理,在新生入学时,统一分配宿舍,缺乏个性管理,因此造成新生入学后由于性格差异大而宿舍矛盾频发的现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笔者建议入学后可以根据学生性格差异对宿舍进行适当调整。
(四)开展团体辅导促进学生交流
借助学院的省级特色成长辅导室平台,开展以大学适应、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网络依赖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摆脱网络依赖、打破心理篱笆、适应现实人际交往、学会信赖他人、在生活中团结协作。
四、经验与启示
通过本案例,使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宿舍是学生出门在外的第二个“家”,也是不同的思想、性格、生活习性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地方。学生宿舍矛盾,往往在日积月累中爆发,其原因复杂,时间跨度长,牵扯事件多,不能仅听一家之言、仅凭一时之事就一概而论谁对谁错。所以在处理学生宿舍矛盾时,辅导员应做到公平公正,认真倾听多方声音,掌握当事人的真实想法,最后综合多方信息,客观地、全面地、动态地分析和判断矛盾的源头,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
(二)引导比说教更有效
矛盾的产生,一般当事双方都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学生容易只盯着对方的错误不放,而忽視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生冲突就相互指责相互抱怨。即使辅导员说教使学生知道自己有错,但是并非学生真的明白错在哪里,所以矛盾容易反复出现。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帮助学生化解眼前的矛盾,更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用不同的视角发现矛盾的另一面,体会对方的想法与心情,从而找出矛盾的根源,帮助学生知其错并知其所以错,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三)积极沟通,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宿舍矛盾大部分是由于相互不理解和沟通不到位引发的。高校学生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环境差异、性别差异、性格差异等原因导致每位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同,反映在生活中就是生活习惯与为人处世方面的差异。只有多沟通,勤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与思想,构筑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因此,在处理宿舍矛盾时,辅导员除了教会学生换位思考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沟通交流。
(四)求同存异,和谐共生
学生不同的个性在宿舍这个小集体中容易引发冲突,若在解决矛盾时一味地以集体共生为主,压制学生个性发展,这将会为今后更大的矛盾埋下隐患,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宿舍相处,应寻求共通之处,保存有差别的地方,在宽容中求同,在尊重中存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各成其才。
参考文献:
[1]王卉卉.基于“95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高校宿舍管理方式研究[J].才智,2018(28):21.
[2]朱亚楠.“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规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7(10):83-85.
[3]黄丽芝.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43):199-200.
[4]郭卓文.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化解学生宿舍矛盾的方法探讨——高校学生工作实际案例[J].才智,2018(26):94+96.
作者简介:曾艳(1988-),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