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发军 韦志金 辛姗姗
摘 要: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的融合,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是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工程教育重点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国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已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而工匠精神与高校新工科人才素质培养存在深度契合,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将工匠精神的要素融入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促使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工匠精神”。2016年3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质量颁奖晚会上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同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工匠精神”成为了高频词,并入选为2016年十大流行语,培育工匠精神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工匠精神成为高素质人才职业素养的标尺,在各行各业表现出对“工匠精神”的高度推崇和重视,“工匠精神”回归的需求不断加深。探索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弘扬和发展工匠精神,而且能够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加快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
一、新工科人才培养中融合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
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对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人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1】工匠精神基本内涵包括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益精神、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以及追求突破的创新精神。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对工作行为、情感的认同。工匠精神的融入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坚持执着的职业精神和保持创新的职业理念。所以,将工匠精神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工匠精神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有利于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不仅注重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还注重从业人员的为人处事、对于职业的态度以及工作的责任心。而为人处事、职业态度、工作责任心的培养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社会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高校的良好竞争力,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新工科人才培养应与文理科人才培养有所不同。新工科人才不仅需要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品格素养的培养,以达到全面地构建起面向新经济的、立体丰富的人才素质结构。【2】在新工科视域下,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根据人才培养理念的改革,发挥效力。各高校要积极推动新工科交叉学科的建设,革新课程体系与教师授课方式,将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落到实处,使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快速发展。【3】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新工科教学过程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方式。将注入式教学转化为启发研讨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紧密结合起来。【4】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生硬的知识给学生,还应该注重学生态度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教师绝非仅仅传递知识和技能,还应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是素质培养的重点,也决定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初始水平与最终高度。学校要强化他们对从事工作的情感投入,孜孜不倦,反复改进,关注一切微小的细节,追求突破与革新。高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使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外化为优秀的行为习惯。【5】
(二)引入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高校在设计课程时,要加入企业的优秀文化,把工匠精神融入课程的全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鼓励企业参与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设备以及相关的培训人员,让学生切身走进企业,感受企业的文化,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学生通过企业参观直接了解企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企业名师和各单位的能工巧匠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对学生作全面、深入、细致的工匠精神剖析,从而促进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工匠精神的核心正是一种“精神”,一种把工作或一门手艺当作信仰的精神。【6】让学生明白,拥有一颗工匠精神,即使在普通的职位上也可以做出非凡的成绩。
(三)营造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文化氛围,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方式受到环境的影响。高校应在校园文化中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校园工匠文化中,如举办一些相关的展览、演讲活动,邀请工匠大师到学校办讲座,举办“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等,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让学生在校园中可以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从而促进工匠精神的养成。
此外,还应加强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协调合作,促进校内资源与校外資源的有效对接,加快工匠精神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孟一凡 孙秀娟 展海燕.工匠精神[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8:149.
[2]姜晓坤 朱泓 立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8(2):17-24.
[3]高迪 印桂生 孙建国.新工科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144-147.
[4]陈慧 陈敏.大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
[5]王博.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J]. 人民论坛,2018(8):118-119.
[6]黄昊明 蔡国华 姬伟.工匠精神——成就“互联网+”时代的标杆企业[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