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婉莹
[摘 要] 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里,毕业生如何谋取一份理想职业既是学生家长的忧心之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更是毕业生自身苦思冥想的问题。医学专科毕业生虽然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逐年提高,但每年的高校扩招造就了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广东省内专科层面的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作分析,发现问题,并就此提出探究性的应对措施。
[关 键 词] 专科毕业生;医学院校;自我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276-02
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既是对工作的规划,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找到自身优势,弥补自我不足,在实现过程中事半功倍,同時也是对个人生活的规划。例如,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如何处理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等。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存在意义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开展难题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大学生培养方针,高等教育主要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点项目,但可以说,前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学要培养出社会需求型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针对学业要求和学生特点,对他们因人施教,指导学生尽早开始学业上的规划。
目前,一些高校存在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教育混淆不清的现象。首先,在实施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中,主要课程都是以就业指导为主,培训学生如何成功笔试或面试,忽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次,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与重视程度偏低,自认为这种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后作用不大,无助于就业。再者,在专科院校中,担任此课程的年轻就业指导教师经验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授课内容理论偏多实践偏少;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就业指导内容单一,经常使用所谓的“经验之谈”,缺乏与时俱进。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重大意义
大学是培养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此阶段,学生会系统地接受专业知识,探索自我、塑造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同时,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方式、理想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有的学生出现心态浮躁、行为懒散、迷失自我等现象。高职院校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帮助与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使其有目的地学习和丰富自己各方面的技能与知识,有意识地锻炼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有规划地逐步实现与迈向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二、现阶段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医学专科毕业生的规模与就业现况
广东省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55.99万人,实际参加就业的毕业人数为52.86万人,其中研究生层面的人数为2.49万人,本科生层面的人数为24.11万人,专科生层面的人数为26.26万人。从医学类学历就业率来看,研究生就业率为94.13%,本科生就业率为94.53%,专科生就业率为95.83%。
广东省内具有医学专业的主要大专院校包括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报告中,这三所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统计数据显示,约1700人就业于三级医疗卫生单位(中央及省、地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约3000人就业于二级和一级医疗卫生单位(县和镇、乡医疗卫生单位)。
(二)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分析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就业人数规模日益壮大。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55.99万人,而2017年实际就业人数为52.86万人,比2016年(50.56万人)增加了2.3万人,增幅为4.59%。其次,医学类专科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一是医学专科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二是吸收医学专科毕业的就业单位主要在乡镇及社区,部分在县城,市级以上较少,就业空间相对狭窄。此外,与医学本科生、研究生相比较,医学专科生在学历上略逊一筹。现阶段广东省内所有医学院校不设医学专业的专插本课程,专科层面的毕业生只能通过成人本科的途径获得本科学历,但与全日制五年制的本科学历相比,成人本科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学历的差异也是增加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部分医学专科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愿到基层。这给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境和压力。
三、引导专科层面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做好自我职业规划
自我职业规划是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后就开始为之准备的,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尤其重要。同时,为了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各级教育机构和相关的大专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自我职业规划的教育。
(一)为自己准确定位,避免职业发展初期好高骛远
大部分专科医学生毕业择业时都会把环境好、薪酬高放在首位,追求在大城市、收入高、条件好的三甲医院就业,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乡镇基层医院就业。这既是正常的心态,同时也是择业的一个心理弊端,给日后的就业埋下了障碍。作为教育部门,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加强对学生自我职业规划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医学专科院校其中一个办校宗旨就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医护工作者,我们既要鼓励学生视野放宽,勇于攀登医学高峰,更要教育学生联系实际,树立面向基层、服务基层、从基层做起的正确人生观和择业观。
(二)时刻留意国家就业政策,适应就业新形势
目前,城市的医疗人才开始呈现饱和或超编的情况。很多医疗机构正在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与调整,用人和入编指标控制严格,难以承受每年大批的医学毕业生。二甲、三甲医院对应聘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基本要求是硕士以上学历,现在大医院对博士医学生是享受人才引进待遇,对硕士医学生享受“计划内指标”,而本科医学生则实行“合同聘用制”。这种状况基本是目前全国的医疗线上用人取向,也是就业的形势。同时,我国的医疗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样,医学专科毕业生也是迎来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一直以来,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而中小医院、社区门诊却是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但近几年,国家调整和改革医疗政策,中小型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社区医院、医疗人员与设备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完善,社区医院为各类医学毕业生、特别是医学专科毕业生提供了一定宽广的就业空间。
(三)增强就业信心,拓宽就业思路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与应试教育对中国学生影响深远,不少医学生之所以选择读医是应家长、长辈的要求或者受到家庭氛围的渲染,随意、被动选择学业,对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定位认识不清晰,出现自我职业规划不注重、择业联系信息少、择业渠道狭窄,从而导致医学生在就业求职时缺乏自信心,缺乏主观能动性,很少主动寻找医疗单位的就业信息与关注就业政策,較多地依赖学校、家长。
各大专院校和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就业信心,拓宽就业门路。一是积极主动到基层、到艰苦和国家、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二是打破区域与行业界限,勇敢地到异地、跨部门谋取职业;三是积极主动沟通、联系,多掌握就业信息,拓宽就业空间。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强调以基层为重点,医疗资源应下沉到农村和城市社区。医学专科大学生是此发展重点的主力军,不断自我调整目标,合理有效地规划就业方向是医学专科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关键。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今社会是一个时刻变化的时代,而唯有变化是不变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在把握形势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用未来的目标来预示自己的变化。只有善于对未来做出规划,才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与有效的行为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自身潜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黄竹连,云绍辉.理工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及对策探讨:以九江学院为例[J].九江学院商学院,2015(15):53-57.
[2]何国花,舒艳琼.医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时代教育,2015(3).
[3]邓琦.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5(33):82-84.
[4]罗邻球.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质量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5):34-36.
[5]曲政文,董立峰,赵梓潼,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4):428-433.
[6]张晶.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培养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9-20.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