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彩红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也要重视语言的表达。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京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属于科普类说明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就是要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使学生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很强,文本中“小岛失踪之谜”“外星人”“海星”这样的字眼更加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也初步掌握了“结合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课文的方法,有一定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南太平洋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
2.结合课文情境,初步了解设问句及它的作用。
3.从不同的角度说出南太平洋小岛失踪的原因。
教学重点:
知道南太平洋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设问句及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提出质疑
1.听写词语
外星人 盗走 小岛
星鱼 证据 失踪之谜 罪魁祸首
2.师:你能用这两组词语分别说一句话。
3.对于课文内容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品读课文,解开谜团
第一层 自读自悟,批注感受
⒈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与“海星是小岛失踪之谜的罪魁祸首”有关系?(4——7自然段)
⒉请你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海星是南太平洋小岛失踪的罪魁祸首,勾画出有关的词句,在旁边写下你的理解或感受。
第二层 对话交流,深入理解
㈠抓外形,感受海星的庞大与凶猛,为噬食珊瑚礁埋下伏笔。
生活在南太平洋中的巨大的星鱼,直径超过1米,样子就像一只大圆盘。它们的身体四周长有16条攫取食物用的腕足,每条腕足上都布满了毒刺。
学习方法:
⒈抓重点词“直径超过1米”感受到海星个头庞大;“16条腕足、布满毒刺”感受海星的凶猛。
⒉看图片,与学生的已有认知建立联系。
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你们见过海星吗?什么样?相机出示图片,解释“腕足”。
⒊导向课文中介绍海星的句子:我们常见的海星通常有5个腕足,但也有更多的腕足的海星。书上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指名读书中的句子)
星鱼就是我们熟悉的海星,属于棘皮动物。它们通常有5个腕足,但也有10个、13个、16个、20个甚至45个的。
⑴去掉加点的字,朗读体会,引导学生关注“通常”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更严谨;“但”“甚至”表达了作者感到吃惊。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甚至”一词所包含的不可思议。
⒋知识拓展,介绍棘皮动物
⒌我们常见的海星不过手掌大小,那生活在南太平洋的海星什么样呢?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评读,再指名读。
㈡抓海星的噬食,感受与失踪小岛的必然关系
庞大凶猛的海星与失踪的小岛有什么关系呢?
这种星鱼以珊瑚和珊瑚礁为口粮,而且胃口极好,一条星鱼一昼夜能够噬食掉2平方米面积的珊瑚礁。
⒈在学生自由谈理解的过程中,相机与学生对话,抓数字“一条”“一昼夜”“2平方米”感受星鱼的胃口好;抓住重点词,读出星鱼的胃口极好。
教师总结写法:这句话,举了个例子,在例子中运用了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星鱼的胃口极好。
⒉“噬食掉”是什么意思,换词谈理解。
导向情感朗读:请你想象着海星大口地、贪婪地吞食着珊瑚礁的样子读这句话。倾听学生的读书,捕捉学生读书的生长点,个性化指导朗读。
㈢语言训练,明确小岛失踪与海星的直接关系
因此,当它们对珊瑚礁小岛群起而攻之时,常常会使那些小岛在不长的时间内瓦解消失。有一些大的珊瑚岛则因为根部被咬断而成为无根之岛,在强大的海流冲击下,漂离了原来的位置。澳大利亚科学家在空中拍摄到的一系列照片显示,有些海岛竟漂离原来位置好几海里呢!
第三层 语言表达,讲述原因
⒈输理学法,说出南太平洋小岛失踪的原因。(看来,星鱼真是珊瑚礁小岛失踪的罪魁祸首呀!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珊瑚礁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呢?你打算怎样说?)
样子——噬食——结果
⒉指名说,自由说。
⒊我们站在读者的角度说出了南太平洋小岛失踪的原因,我们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叙述呢?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老师以第一人称(我是文中的海星)的角度来叙述,激发学生说出原因的兴趣。还可以怎么叙述呢?(我是失踪的小岛)
第四层 比较思考,深化认识
1.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认为海星是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关于小岛失踪之谜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呢!(指名读)
【板书:外星人 盗走 惊人谎言】
2.两种解释截然不同,你更信服哪一种解释呢?请你默读课文,從文中找找答案。
外星人 盗走 掌握了大量的证据 自称地质学博士
海星 消失(漂离) 多年周密的研究(一系列照片)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
三、再读全文,渗透表达
(外星人盗走小岛以及星鱼吃掉小岛,这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联系的?引导学生处理第3自然段 )
1.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什么事情?哪样呢?这句话是接着哪句话来说的?这句话放在这起什么作用?)
2.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经过多年周密的研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句话与上面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师讲解:前面一句话提出了问题,后一句话作出了回答,第三段也是设问句形式。思考: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为什么要安排第三段呢?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连接上下文,过渡段更自然,衔接更紧密。)
3.作者既然知道星鱼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为什么还要写1、2两个自然段内容呢? 4.回读全文,说说全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怎样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