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明
摘 要: 地方高校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文章探讨地方高校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引入学业导师的机制,通过学业导师的加入,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指导工作更加专业化。学业导师帮助学生提升对专业的认识,恰当把握专业方向,学生专业素质明显提高,在专业发展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地方高校;学业导师;专业素质;创新创业
1 绪论
地方高校承载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致力于研究如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打造服务地方的创新人才新模式。地方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是在学校和家庭的严格监管下被动地学习,学习行为被高考指挥棒驱动着,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懈怠学习。新生进入高校后仿佛进入了自我放飞的天空,缺乏自我规划四年学习生活的能力,容易放松学习,无故缺课、沉浸娱乐游戏等现象明显增加。地方高校除了教学科研,如何引导学生规划好学业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管理任务。
2 学业导师制实践
平顶山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推行了学业导师制,要求每一个专业老师结合一个班级,协助辅导员和成长导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人生期望规划学习生活。学院对学业导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考核机制,从制度上要求学业导师重视学生的指导工作。
2.1 学业导师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指导
学生进入学校,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无限憧憬。但面对和高中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少学生感觉举手无措,学业导师的适时介入能缓解学生的无助感,通过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了解专业社会需求,同学生一起规划四年的学习目标。通过定期见面指导,在线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学习指导。学业导师能方便地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及时了解自己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哪些学生专业学习中出现了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指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愿意与学业导师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相对容易接受学业导师的批评和建议,师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比较顺畅。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入校第一学期学习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基础专业课。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接触编程训练,第一次接触崭新的课程领域,有很大的新奇感。随着学习深入,新奇褪去,不安随之而来,很多同学难以融入新的知识领域。在以前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出现专业学习障碍,没有很快捷的渠道获得专业学习指导,学生逐渐产生畏惧情绪。由学习困难引发的厌学情绪在入校初期就埋下种子,这种情绪会在此后学习过程中不断发酵,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业。学业导师能够在学生最需要引导的时候出现,帮助学生分析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编程语言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针对个人特点指导其走出编程迷茫。学业导师能够把控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点,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知識点的学习。这样的学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全过程,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2 学业导师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指导
学生在平稳渡过高中——大学转折期后,学生的学习出现分层次的状况。学业导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和个人发展要求,指导学生确定学习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自主学习。考研的学生将学习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上和科技发展前沿方向上,学业导师指导他们通过书籍和网上教学资源等把控更多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上接触学业导师的研究课题,提前接触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进入更高层次学习奠定牢固的理论根基和拓宽专业研究视野。
关注技术发展的学生可以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中,除了学业导师的经常性指导,在高年级学长的帮助下逐渐了解科研项目的工作内容。在学长带领下完成科研项目的基础技术工作,为开发任务编写程序,进行代码调试,基础硬件设计等工作。通过技能训练,逐渐从完成小的任务转向加入高水平的项目开发。学生在协助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项目要求学习掌握课程之外的很多知识和技能。这些学习学业导师仅指出方向和提供可查询的线索,学生需要自己去找资料。查找资料和提升技能的过程促使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项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逐渐养成。
喜欢小发明小创造的学生可以聚集在院系的创新能力实验室,学生在学业导师和实验室高年级学长的指导带领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现。当学生有新的想法时可以和学业导师交流,共同探讨想法是否可行、如何完善、如何实现,需要什么技术、需要什么环境支撑,学业导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引路,引领学生科学地思考,进行有专业价值的科学创新活动。学生的创新思想还可以在各种专业竞赛和创新大赛中进行锻炼,走出去让这些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创新的意识不断提升,并在时机成熟时转化成创业的基础。
3 学业导师制的效果
实施学业导师制之后,学生和专业老师的联系紧密起来,专业教师开始投入比较多的精力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学业导师的出现让学生能够有学习方向的引领,在不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业导师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从严密监管到完全自主的过渡。从课业成绩上,学生第一学年学习成绩较以往明显提升,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增强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
通过实施学业导师制,弥补了院系辅导员不是专业教师,不能适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不足,学业导师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力助手。学生参加学业导师指导的科研项目,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更广泛,应用能力较单纯知识学习提升快。比较学生就业情况,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薪酬逐年攀升。部分学生和参加创新实验室的学生一起,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ACM大赛取得佳绩;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机器人以及电子设计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
4 总结
学业导师制的建立,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让地方院校的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打通了学生和专业教师交流的渠道,向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学习指导和成长规划指导;更好地打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晴.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转型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
[2]马飞.基于本科生学业导师视角下的学业导师制度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