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霞 郗文源
【摘要】静宁阿阳民歌是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一带的民间音乐,因静宁古称阿阳,故民歌称为阿阳民歌。现代社会发展使得阿阳民歌的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为保护和传承阿阳民歌,也为了让阿阳民歌被世人了解,研究阿阳民歌的音乐特征就显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阿阳民歌;音乐特征;徵调式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静宁县位于陇东地区,地处甘肃、宁夏接壤地带,在汉回聚居之地。静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是传说中“始画八卦”的人文师祖伏羲氏诞生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静宁秦汉时期称阿阳县、成纪县,阿阳民歌也就是静宁民歌。静宁阿阳民歌的传唱已有300多年历史,“静宁民性刚直,好施尚义,业农颇勤……亦好音乐歌谣。”阿阳民歌现已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将阿阳民歌更好地保护及传承,课题组成员亲入田间地头,采集整理了40余首最具代表性的阿阳民歌。阿阳民歌具有热情欢快、节奏鲜明的音乐特征,是静宁人民劳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一、静宁阿阳民歌的分类
静宁阿阳民歌曲目众多,在静宁地区传唱度高。此次采风收录的民歌以小调、花儿为主,其中小调的数量最多,质量也最好,甚至很多稚童都会演唱《十对花》《十杯酒》等阿阳小调。
二、静宁阿阳民歌的音乐特征
(一)节奏节拍
静宁阿阳民歌的节奏型紧凑、规整,较少出现切分、三连音等复杂节奏型。
阿阳小调多以拍2/4为主,如《当兵曲》《进门曲》《孟姜女哭长城》《十送亲人》《珍珠倒卷帘》等众多小调,都以2/4拍为拍号。在采集的近40首阿阳小调中,仅有《正月里卧冰》《织手巾(旧版)》两首小调为4/4拍。其中,《把门开》(谱例1)则使用了2/4拍和3/4拍的交替拍子。
而静宁地区的花儿则更多地使用较为自由多变、速度较慢的4/4拍为拍号。其中,《白牡丹栽在树底下》《饭罢了》《日头上来慢悠悠》等花儿使用的拍号都是4/4拍。
(二)调式及旋律特征
阿阳民歌的调式特征有以下两点:一、调式主音主要集中在“徵”音;二、以“徵”音为主构成的各类音列和调式。这也是秦陇地区传统音乐的共性。
在本次采风采集到的35首阿阳小调中,调式为徵调式的小调多达31首。在静宁地区采集到的5首花儿中,徵调式也占到了4首。徵系统是以徵音为主音形成的音列。经分析研究,这31首徵系统的阿阳小调中,徵系统雅乐调式有1首,徵系统清乐调式有4首,徵系统六声加清角调式有5首,徵系统五声调式有9首,徵系统燕乐调式有12首;4首徵调式静宁地区花儿都是徵系统五声调式。以上数据均反映出徵系统五声调式和徵系统燕乐调式最能代表静宁阿阳民歌的调式特点。
在徵系统五声调式中,一般以音阶级进为主。例如《把门开》(谱例1)这首小调,乐曲的旋律进行基本都是五声音阶级进,只有在第7小节、第9小节这种乐句、乐节的转换处才出现了五度和四度的小跳。在《割韭菜》(谱例2)、《正月里冻冰》(谱例3)这些小调中,乐曲的旋律进行也完全是五声音阶级进。这种级进进行的特点使得小调旋律音域较窄,演唱流畅,朗朗上口,易学易唱,在群众中传唱度极高。
在徵系统燕乐调式中,清角和闰的加入使得旋律极具特色。例如,在静宁地区几乎人人都会演唱的小调《十对花》(谱例4)中,第7小节和第11小节处,在一个乐汇中同时加入了清角和闰,尤其是闰音作为偏音,以经过音的形式出现在弱拍弱位,这种一连串级进下行的旋律线,几乎完整地呈现了徵系统燕乐调式的下行音阶,结尾在主音徵音结束,既强调了徵调式的主音音高,又强调了燕乐调式中加入的偏音形成的极具地域特色的色彩音。在《劝人心》(谱例5)等其他徵系统燕乐调式的小调中,偏音闰也是以这种经过音的形式级进下行到徵音结束。
(三)曲式结构
经过对采风民歌的音乐本体分析,阿阳民歌的演唱多以分节歌的形式进行演唱,故部分歌曲虽演唱篇幅较长,但其核心曲式结构都较短,多为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少数规模相对较大的曲式结构为并列多段式,也有极少部分歌曲仅为单一部曲式。
在单二部曲式的民歌中,较多的歌曲为并列单二部曲式,如《把门开》(谱例1)就是典型的并列单二部曲式,呈示段为1-6小节,对比段为7-12小节,其中9、10小节反复一遍。两个乐段均为非方整性乐段,不论是在结构还是在旋律线上都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
除了并列单二部曲式,也有一部分歌曲为再现单二部曲式,如《正月里卧冰》(谱例6)。该曲正好对应了曲式的“起承转合”原则,第一个乐段是1-4小节,其中1、2小节为“起”,3、4小节为“承”,呈方整性乐段;第二个乐段是5-7小节,其中第5小节为“转”,6、7小节为“合”,呈非方整性乐段,并且“合”完全再现了第一乐段的“承”部分。所以,这是一个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阿阳民歌中的单三部曲式基本都是并列单三部曲式,沒有再现单三部曲式。但这种并列单三部曲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毫无再现”,而是以“合尾”的形式在歌曲结束处对第二段的结尾进行呼应。如《十绣毛主席》(谱例7)的最后两小节完全重复了第7、8小节。虽然这里看似“再现”了之前的部分旋律,但再现的内容均为第二乐段而非第一乐段,所以这里更像是第二乐段的变化重复,故不构成再现的单三部曲式。除此之外,《道谢曲》《割韭菜》《剪窗花》《李三娘研磨》《劝人心》《十对花》(谱例4)、《四季花》等十余首阿阳小调都采用了第二乐段与第三乐段这种合尾的单三部曲式。
三、阿阳民歌与其他地区民族音乐的融合
(一)与河州型花儿的融合
“河州型花儿以大多以‘徵音为结束,属于五声音阶徵调式……”采风所记谱的5首花儿四首为徵系统五声调式,但在调式及演唱风格上更具阿阳民歌色彩。例如《日头上来慢悠悠》(谱例8)。
(二)与河北民歌的融合
河北民歌《小放牛》传入静宁后,在传播演唱过程中与静宁阿阳民歌相结合,形成了这首《双放牛》(谱例9),该曲第三行的旋律发生了较大改变,且使用静宁方言演唱。
四、记谱争议
在《大绣荷包》《进庙曲》等徵系统歌曲中,课题组成员记出了两种不同的调式,包括笔者在内的部分成员在听记乐谱后的第一反应都是商调式。但在对比研究吕恒全老师的采风记谱,并请教听取了河西学院王文仁老师、西北师范大学祁明芳老师的建议后,课题组一致认为应记为徵调式。因为在初期记谱中,课题组成员认为商调式更符合习惯上产生的“耳顺”感受,而忽略了民间二胡艺人在伴奏中使用的调式。
笔者认为,对静宁阿阳民歌的研究目的是保护传承民间音乐,而非以学院派的标准去“规范”民间音乐。故笔者尊重当地二胡伴奏者使用的“徵调式”记谱而非“商调式”。且不论是五线谱记谱法还是其衍生物简谱记谱法,都是以记录西方音乐为目的而发明的记谱法,这种西方记谱法本来就不能完美地记录中国民间音乐。除了方言歌词带来的发音因素外,记谱法的缺陷严重地限制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这也是采风记谱的民间音乐由他人翻唱就会失去民歌独有的韵味的原因。故民族音樂的发展离不开口传心授,现代科技也为保护民族音乐带来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五、结语
静宁阿阳民歌流传久远,其音乐特征鲜明,具有浓烈的秦陇音乐特色。但目前对阿阳民歌的研究甚少,仅存的介绍也是从文化背景、歌词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立足音乐特征,对所采集的民歌进行了详尽的音乐本体分析,涵盖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特点,并纵向研究了其他地区民族音乐与阿阳民歌所结合衍生出的歌曲特点。阿阳民歌表现的是当地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表现的是当时人民群众的语言特点与审美情趣。这些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生活侧面的民歌又以各种形态上的异同表现出了静宁人民群众在同一地缘文化中受到不同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渗透,通过对静宁阿阳民歌的音乐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到历史上同一地缘各种民俗文化的积淀和交融。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雷金生,王华.静宁民歌[OL].黄河网,2016(12).
[3]王烜.静宁州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容霞(196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郗文源(1991-),女,汉族,甘肃平凉人,音乐学硕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作曲与指挥。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7A_29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