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2019-10-21 11:53梁明亮胡殿宇苏东民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梁明亮 胡殿宇 苏东民

[摘要]高职院校按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在概述高校大类招生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理念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分流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等实施路径,并结合实际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大类招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调整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和加强人才培养成效的统计反馈。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类招生  分类培养  专业分流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梁明亮(1978- ),男,湖南永兴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胡殿宇(1965- ),女,河南延津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苏东民(1963- ),男,河南汝南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河南  郑州  45146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大类招生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SJGLX083,项目主持人:苏东民)和2018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技能竞赛引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JB180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1-0064-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确立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大类招生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受到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探索高职院校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意义和现状

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高考改革措施逐渐实施,学生选考科目将直接与大学报考专业挂钩。为配合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学生按兴趣和职业取向选择专业。

(一)“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意义

大类招生是高等学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若干个专业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按大类填报志愿,入校经过1~2年通识课程的学习后,按学生志愿和学校方案进行分类培养。“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对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平衡生源质量,提高所谓冷门专业的报考率,有利于整合全校招生资源,使各专业趋向平衡;二是通过加强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多专业交叉综合课程,拓宽知识学习领域,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自主选择专业,促进了专业间的竞争和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及共建共享,提升了办学活力;四是经过一段时间通识课程大类培养后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对专业和就业市场的了解更加深入,职业规划更加明晰,降低了传统志愿报考的盲目性,增强了专业选择的针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类招生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受到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推进高职分类招考,完善评价方式,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

本科院校对学科大类招生进行了较早的研究和实践,大类招生培养情况主要包括:一是不区分一级学科的大类招生,有些是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类,如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有些是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集合在一起,如中山大学的“逸仙班”、北京大学的“元培实验班”;二是将某些一级学科进行交叉合并分类,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三是将几个相近专业或某个一级学科分类招生。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采取的是第三种模式。例如,清华大学实施“大类招生+入校分流”,成立大类招生培养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并设立首席教授,为大类培养进行指导和“保驾护航”;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本科大类招生,除了艺术类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外,全校49个专业(方向)按13个专业大类进行招生。

实施大类招生的高职高专院校正在逐渐增多,主要模式包括:一是按院系所设专业作为大类进行招生,一年后实施专业分流;二是面向某一行业领域的基地班或技术创新实验班,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轨道交通创新实验班”,在通识课培养阶段着重加强轨道交通类专业平台课程学习和创新活动培养,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大类或专业类进行招生,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进入专业教育阶段。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第三种模式较多。例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经济贸易类、计算机类、建筑设计类等专业实施大类招生;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护理类、康复治疗类等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

二、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教育理念和目標主导了“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理念和目标是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前提条件。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结果。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应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应积极倡导探究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大类招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成为可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夯实了基础,拓宽了专业,增强了学科的社会适应性,契合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通过加强通识教育、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分阶段进行人才培养,建立学生兴趣导向和学习激励机制,实现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实施路径

高职院校应成立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处、相关二级学院等部门的负责人,着重在课程体系、专业分流实施和教学及学生管理等方面加强改革。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是基础,专业分流实施是重要环节,教学管理机制改革是有力保障。

1.课程体系改革。应着重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为高职院校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工作夯实基础。(1)实施“1+2”的课程体系。“1+2”课程体系,指1年的通识教育和2年的专业教育。第1年的通识课程包括公共通识类必修和选修两类,通识课程作为大类专业的公共课,起到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2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必修课为主,适当提高选修课程比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主要指专业大类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旨在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借鉴MES和CBE模块教学法,以项目化教学和“活模块”为主线,从职业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通过专业课程模块间的灵活与合理搭配,培养学生专门的职业能力。(2)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一是对通识教育课程加大改革力度,如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改革大学语文、数学、信息应用技术等课程结构,在内容上注重精而不是多,在“通”和“识”上下功夫,通识课按专业大类因材施教,实现通识教育的专业化。二是加强专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力度,减少大班教学模式,以项目化教学和理实一体为主要教学形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迁移能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实现专业教育的通识化。三是促进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联系,通识教育要成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专业教育要实现对通识教育的深化,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

2.专业分流实施。经过对大类招生学生1年通识教育培养,在专业教育培养前实施专业分流。专业分流工作是高职院校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学校应以学生为本,坚持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统筹做好专业分流有关工作。(1)制订分流方案。分流方案是实施专业分流工作的核心,主要包括专业分流依据的确定、专业分流考试和成绩排名、专业分流结果的公布。专业分流依据是关键,目前采用的形式,一是成绩优先分流办法,完全按成绩从高到低进行专业选择;二是志愿优先分流办法,按学生志愿进行专业选择;三是志愿优先和成绩优先相结合的分流办法。其中,采用第三种形式作为专业分流依据相对科学,有利于在尊重学生专业选择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可依据学生的学分加权平均分及学生在本大类专业中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排名,参加各类活动获奖、学科竞赛获奖、发表论文等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2)实施分流工作。一是分流准备。面向学生做好专业情况和就业形势介绍;召开分流工作说明会,使学生的专业选择更加理性;做好各专业教学资源摸底工作,学校层面需要对实践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专业归属等教学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配置,完善布局;组织对大类招生学生进行专业意向摸底调查,在科学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方向)招收计划人数。二是宣传动员。进行分流政策介绍与分流动员,可采用会议动员、媒体宣传展示、高年级学生宣讲等形式。由二级学院负责人和各专业(方向)负责人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色、学科建设、教学情况、师资情况、就业去向、毕业生就业形势等进行介绍。三是志愿填报。学生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填报专业志愿,每人可按顺序填报第一、第二两个志愿。四是综合测评。对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工作,综合测评成绩为入学后第一、二学期所学课程的加权平均数,专业综合测评总成绩为学生本人各科成绩乘以加权系数后之和。综合测评成绩结果向全体学生进行公示。五是专业录取。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完成专业的分流录取工作。当出现申请人数超出接收人数的情况时,结合综合测评成绩排名择优录取。六是结果公布。对专业分流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分流结果和班级,学生从二年级第一学期起按分流后的专业学习。

3.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在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专业分流等教学组织工作的过程中,应大力加强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实施柔性化管理,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通过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系列改革措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大类招生、分类培养” 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1)教务管理改革与创新。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纲领。AMO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与绩效是能力、动机和机会的函数,个体是否会采取某一行动取决于其是否具备采取此行动的能力、采取行动的动机强弱和其所处的客观环境即机会如何。据此,要根据学生基础、兴趣、能力的不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指导学生自主选课,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探索实施全面学分制。实行弹性管理制度,制定学生选课办法,每个专业大类在一定范围内推行选课制度,学生可以撤销不满意的课程,重新选择其他课程。弹性教学管理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使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经学生所在教学单位审核,由学校教务部门审定后折算学分,同时出具写实性学分记录,存入学生档案。(2)学生管理改革与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应在以下方面有所加强: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大类培养第一年,配备辅导员和助理班主任(由高年級学生担任),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专业大类问题的咨询反馈等工作;第二年专业分流后配备专业导师,专业导师的职责以引导学生专业学习为主、日常管理为辅。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自我发展,契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使命和办学规律,用优秀校友事迹、行业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推进育人工作,促进大类招生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注重发挥学生社团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设立社团专项资金,配备优秀指导教师,强化社团活动引导,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增长知识技能,成为育人工程的新动能。四是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设立网络班级,运用网络技术构建班级平台,促进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结交更多同学,对所属班级产生认同感。五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以优秀学生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每个人在本专业中的定位和使命,把个人的远大抱负融入专业发展。

三、高职院校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该人才培养模式利大于弊,对于培养跨专业的复合技术技能人才优势明显。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仍会凸显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

1.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在二、三学年专业教育培养阶段,某些专业由于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可能出现实践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紧张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在专业分流前,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引导不充分,可能出现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学生选择人数过于集中,加之学校对各专业教学资源统计不精准,分流后将使个别所谓“冷门”专业教学资源闲置,而所谓“热门”专业实验实训室设备配置不够、师资力量欠缺。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识教育,做好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和优化,开展专业大类和各专业教育资源的再建与重构,完善教学资源的布局,注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探索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立体化教材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2.调整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如果相关制度及改革措施不到位,将难以发挥大类招生体制下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势和长处。例如,一些高职院校按大类招生,但针对跨专业的课程体系不齐全,没有体现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教材和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高职院校存在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制度滞后、教学模式单一、信息化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类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针对上述情况,高职院校应加强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实施弹性专业学制,加强教学监督和学生专业教育,出台教学激励政策和监督反馈措施,增强教师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信心和动力,探索跨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新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优势。

3.加强人才培养成效的统计反馈。高职院校大类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统计数据主要包括学生报考情况、学生在校人数、学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各专业获得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数和教育成果获奖数等,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和指导高职院校实施大类招生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重视不够,高职院校招生、就业、教学及学生管理等部门相互沟通不充分,可能出现大类招生专业各项人才培养成效的统计数据不及时或不全面的情况,直接影响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整体规划和质量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大类招生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加强人才培养成效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促进有关工作的优化与完善。

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不同学校及各专业大类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需要深入的理性思考和长期的实践探索。“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对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扎实做好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分流的实施和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等工作,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佳卉.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

[2]颜兵兵,魏天路,李德君.地方院校大类招生教育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7).

[3]张艳丽,武俊丽,李建辉,等.大类招生下通识教育在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用实践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4]顏兵兵,姜永成,殷宝麟.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方案设计与实例分析[J].高教论坛,2014(9).

[5]王胜利.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高职院校发展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4).

[6]汪毅能,盛志琴.多学科工科院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4(8).

[7]冯爽,李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18).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