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部对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增加,资金渠道不断多元化,涉及的经济业务日渐复杂,面对新型、多元、复杂的现状,如何高效发挥内控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本文就高等院校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难点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有效对策,推动高校尽快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回应时代需求。
关键词:新监管环境;高校;内控制度建设
一、内控的概念
内控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是对会计及其经济业务行为进行监督约束的机制。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我国陆续于2000年以后出台多项法律法规,推进内控制度建设。2014年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其核心点是制衡性,即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批准控制等方法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高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相比较而言,有其特有的风险点,表现为一是其组织目标和管理结构的特殊性;二是很多高校多地办学,沟通协调不及时,内控风险点多且高。因此推进高校的内控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校内控建设的难点
(一)制度顶层设计缺陷
1、内控建设缺乏制度保障。一方面,现行层次最高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属于部门规章,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缺乏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财政现行的内控制度与高校自身匹配度不高。现行规范是面向所有单位制定的,具有通用性,却缺乏行业针对性。虽然财政部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后,2015年教育部细化出台《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内审制度提供依据,但只是内控过程中一个节点的规范,缺乏更精细化的内控指导意见规范。
2、高校自身未能及时根据自身特点弥补设计缺陷。有的高校只是单纯的对财政下发的文件进行简单的加工,某些高校管理者内部控制观念薄弱,未根据现有的内控制度规范,深入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控实施细则。有的高校委托第三方起草制定细则也流于形式,单位不审不看,敷衍了事,未明确内控监督部门和人员配置。同时,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制约失衡,也是高校内控制度建设面临困境之一。
(二)欠缺有效运行机制
1、事前预测风险评估机制缺位。有的高校未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不能重点关注单位的组织、机制、制度、岗位、信息等高危风险点,缺乏事前风险评估。
2、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信息化是内控制度有效行使的重要手段。高校现有的信息化水平不能满足内控建设的需求。按照规定内控设置多节点对经济业务进行控制,信息化建设跟不上,工作人员就要拿着审批件逐级逐人审批,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况且一旦有人员缺位,就会造成业务中断。会计电算化作为单独的软件系统,成为信息孤岛,亟待实现业财信息化融合。
(三)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
1、内部监督缺位。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监督。我国高校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监督独立性缺失、监督力不足的问题。内部监督机构大多从属于纪委,权力与职级不匹配,监督人员碍于官威人情,大大降低了监督的力度和独立性,使得监督形同虚设。
2、外部评价机制不完善。按照现行规定,财政厅每年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报送《內部控制建设报告》,要求上传相关资料,以此对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摸底。但这种评价机制过于单一。首先,一年报告一次,容易出现应付现象;其次由第三方对内控报告进行复核打分,反馈到各级部门只是一份成绩单,自评分值与复核分值差距甚大,使得各级部门完善制度无从下手。
三、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顶层设计
1、加强立法建设,提升立法质量。国家要顺应时代需求,基于国情和高校发展需求,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的行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高校开展内控建提供法律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如果借助第三方力量参与合作完成细则制定,单位内控小组一定要严把关,调试运行结束后再大范围推广,以保证细则运行效率。
2、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内控意识。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一把手”工程,内控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战略部署,要积极组织内控专题教育培训,自上而下增强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成立由“一把手”担任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的内控领导小组。全面部署,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内部沟通机制,全面落实责任制,切实保障内控工作有序开展。
(二)健全运行体制机制
1、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预防风险的金钥匙,可为降低高校内控风险筑牢安全防线。单位应制定出台适合本单位的风险评估制度,设立专门的内控风险评估岗位,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及模型定期对单位内部各部门、各节点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单位内部潜在的漏洞,同时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整理分析,形成风险清单,汇报上级。
2、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在大数据先行的新形势下,要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信息化手段,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系统设置可以减少人为干预,降低风险。高校可以通过刚开招标选择高性价比的软件服务商,根据高校发展需求,由软件服务商来建设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业财融合。同时要提防信息安全风险隐患,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三)强化监督控制
1、实施控制测试,增强内部监督。高校党委应赋予内控监督部门监督权力,增强独立性。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积极参加内控培训,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加大监控力度。通过购买政府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测试机构,对单位内控建设进行测试,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2、建议财政部门优化评价机制。财政部门的评价机制不仅是对各单位内控工作开展情况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对各单位的内控建设的改进和提升。建议财政部门实时关注各单位的内控建设情况,及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纠正和改进意见。建议增加实地考察机制,深入各单位内部,捕捉真实有效的信息,以推进内控建设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内控制度是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有效的内控制度有利于提升高校整体的运行效率,提升高校的公信力和知名度。因此各高校要树立大局意识,整合优化信息系统,强化资金监管,建立健全内控监督机制,形成长效评估评价体制,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进魁.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6(08).
[2]黄韬.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8).
[3]马艳辉.基于内控视角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2).
[4]张春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8(08).
[5]卢琰玑.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2018(09).
作者简介:马迎迎(1991.11-),女,山东东营人,山东法官培训学院会计,本科,科员,从事财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