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芬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来描述国际商务人员的核心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跨文化管理能力。通过阐述不同阶段下跨文化能力发展的特点。简单介绍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
跨文化的定义: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一、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1.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
Guy and Mattock (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 and 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2.跨文化商务技巧。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 (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國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3.跨文化管理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
4.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学会跨文化交际,无疑会极大地拓展个人、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综合竞争能力。儒鸿书院在教授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管理师"技能时把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的文化交际管理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更值得关注的是儒鸿书院对于学习者在跨阶层、跨职业、跨性别、跨年龄的文化交际管理能力的培养,这将大大有助于学习者在职场上的全面提升和个人职业生涯、事业的发展;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儒鸿书院"跨文化交际管理师"人才的培养,准确地赋予了21世纪中华民族中青年一代人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时代意义。
二、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
1.本土化策略。即根据"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全球化经营企业在国外需要雇用相当一部分当地员工,因为当地员工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其政府的各项法规,并且与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员工不仅可节省部分开支更可有利于其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
2.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化经营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已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3.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三、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一)教学模式角度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
1.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2.分析教学。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3.实践教学。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
(二)教学方法角度
1.更新培养理念,增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意识,才能更好地指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对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要有正确的认识,文化不仅指风俗习惯,大到宗教政治,小到词汇语篇,无一不是文化的体现。因此,文化的介绍不能仅限于常识性表层文化,而是要深入到深层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深层抽象的文化因素,如价值观,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使学生对异文化有一个整体把握。第二,跨文化的知识不等于能力,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研究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指导学生的交际行为。第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忽视对本土文化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中国文化课有助于提高个人素养,也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开展。
2.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教师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领路人,应具备科学的培养观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指导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在文化素养能力提升方面,首先,教师应积极涉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等富含文化因素的学科,提高知识储备,对不熟悉的文化现象,咨询本土人士,与国外的同行交流探讨,掌握正确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学习资料,自主学习跨文化知识,特别是对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形成自己的解读;或是到国外参加跨文化交流的项目,切身体会和实地考察异国文化,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当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指导教学实践,并探索出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老师只有不断进修,学习,进行文化考察和交流,学习相关知识,才能优化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并在日常教学中,见缝插针地向学生渗透跨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刘润清、戴曼纯就提出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素质。
3.改革课程设置,增加文化类课程。JohnCourtney提倡利用文化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他提出设置文化课程,可以引导学习者去发现不同的观念和态度,形成对各个文化的系统认识,培养宽容的文化视角。
4.重视文化教学内容,在各个学科中渗透跨文化知识和培养跨文化能力。目前权威的和比较受认可的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材鲜见,而现有的外语教材一般只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编写,跨文化内容不多,也没有系统性。对此,在目前的环境下较可行的方式就是教师去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特别是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5.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传统课堂是进行跨文化教学最主要的场所,跨文化教学有自己的特征,教学方法应更多样化,通过各种手段培养能够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以下的方法适合文化教学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6.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检测和评价体系。一个科学的检测和评估体系对跨文化培养的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有效的检测数据能够为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有力的参考。而目前文化检测和评价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2]冯毅.跨文化交际视角中的企业沟通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3)
[3]周錳珍.论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跨文化经济交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4]黄华.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生产力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