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梅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化工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方法。从企业与政府、毕业生自身、高校教学改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提高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化工类专业;就业;对策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转型加剧、人们文化价值观也在多元化等等。社会大背景下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呈现出许多新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人才难觅。在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形式下,如何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做到企业有所用、人才有所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代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并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以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同时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及满意度。
1 化工类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化工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面很广,即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也可以在化工企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等岗位工作。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对化工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变化;另外,全国一般的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化工类相关专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化工类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情况呈现出如下特征:
1.1 企业方面:更加看重毕业生学历及毕业学校。
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日渐凸显,招聘单位的门槛也在拔高,很少考虑岗位实际需要,对毕业生所提要求过高。中国石化如齐鲁石化、吉林石化、燕山石化、烟台万华等大型的国有企业,往往优先招聘985、211大学及本科毕业生,所学专业严格对口;杜邦、拜耳、巴斯夫等知名外企,要求有丰富的实践或社会工作经验,对英语要求过六级。另外,这些大型的正规企业提供的职位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中小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急需集技术、研究、创新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化工类专业专科毕业生不占优势,即便是本科生。也必须熟悉生产一线的工作,才能提出问题并加以改进。然而,大学毕业生往往怕吃苦,不愿干三班倒的工作,更有甚者索性辞职、频繁跳槽,自然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更加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出现企业用工难,而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1.2 毕业生方面:因购房生活等方面压力较大,选择转行。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影响较大。一方面學生都想留在一线二线城市发展,因此对于公司都想要找一个尽量在市中心繁华地带的公司,而目前一些中小型化工公司,只有极少数的公司是靠近市中心的,大多数都是在极偏的位置,所以公司位置不太符合毕业生的要求;要想定居在一线二线城市,就需要买房子,买一套房子需要一百万到两百万之间,化工类毕业生实习期间,工资大概是一千八到三千元之间,转正之后大概是三千五到六千,购房压力比较大,很多毕业生干一段时间后就要转行。
2 解决对策
2.1 学校方面
2.1.1 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因此,必将导致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所以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的大背景,积极研究和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对就业情况连续不好的专业要停招或者隔年招生,对市场需求较高的专业要适当的增加招生规模。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化工类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堂质量。注重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习训练力度,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1.2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由于大学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的“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时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招生和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把该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必须用市场营销的策略来做好“产品”的推销工作,尤其是要发挥好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优越性。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选,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各种渠道的宣传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联系,掌握一手的就业信息,及时的提供给毕业生。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各种需求,辅导写求职简历,加强求职技巧等技能的培训工作,并开展心理咨询和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要注意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连续性,应从入学就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职业生涯规划。
2.2 毕业生转变求职观念,树立新型就业观
毕业生应该转变求职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把“高薪”作为唯一择业标准,不好高骛远。珍惜就业机会,主动到基层就业,施展自身才华;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在实践中不断调适,找准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科学择业,积极创业。毕业生在校期间要打好专业基础,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提高社会就业适应性和就业弹性。
3 结论
在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道路上,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相互配合,四方联动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积极开展化工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才能培养出满足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产品开发等综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