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一枝
摘 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校课堂教学之间的整合是技术与社会双重演变的结果,也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回应,要想提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切合度,就必须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校课程教学中去,扬长避短,提升学校教育的时代感和有效性。而初中数学是初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科目,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中的融合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都不能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是一门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目的的综合性、实用性科目,数学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授数学定义、数学公式,而是要让学生们通过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数学思维,提升利用数学方法、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提升数学课堂的探究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之中。但受到学生基础等因素的限制,这一教学目标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是较难实现的。故在本文中我将结合教学经验简要阐述如何利用现代教育优势优化数学教学策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1、优化自主学习,打好探究基础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被压制,学习潜力得不到释放,个性化发展目标无从实现。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但是却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前輔导,使得学生对课前预习重视度不够,预习效果不佳。故要想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我们不妨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打破时空局限,优化自主预习活动,为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在《绝对值》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搜集了教学资源编写了课前辅导资料和教学微视频,然后我让学生们在这些教学辅导资料的帮助之下自主进行知识预习活动。在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之时,学生们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利用网络沟通渠道向我提问,我会在看到问题的第一时间内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答,给以学生们及时有效的预习指导,同时也会根据学生的知识预习情况对课堂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教育优势,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无人看管”“自由散漫”等问题,提升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夯实了学生数学知识基础,推动了知识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2、创设立体情境,激活学生情感
教学情境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知识面临的基本情境,也是影响学生课堂情感激活的重要因素。而人是情感的动物,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的。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全面激活学生的知觉器官,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而且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激荡,活跃学生的课堂思维,让学生们更充分的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
例如:在“估算”知识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展示了一个人要搬着梯子要上高墙的视频,视频中给出了梯子长度为6米,墙高5.8米,梯子底部与墙根距离为梯子长度的三分之一时较为稳定等信息。然后,我问学生们:“当梯子稳定时,视频中的小人可以爬上墙头吗?”接着,学生们假设梯子稳定时高度为x,并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最后通过比较5.62与32之间的大小,得出视频中的小人可以爬上墙头。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以视频教学的方式满足了视觉文化环境滋养下的初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创设了多维立体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由的调动已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估算思想解决了现实生活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3、实现多向交互,强化自主探究
要想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究性就要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互动环节大都是以“老师讲,学生记”或者“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推进,是老师的“一”对学生的“多”的。而教师的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故其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增加学生的课堂交互机会,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菱形图案,然后通过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图案进行观察和讨论,感悟了菱形的不稳定的特征,总结了菱形的定义。随后,我让学生们通过完成折纸任务,猜想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以实践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本课所学知识绘制思维导图,并将学生的绘制成果投影到大屏上,让学生们在图例欣赏中形成了整体而系统的知识架构。
总之,要想提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就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之间的融合方法,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突破传统数学教学问题,提升数学教学的探究性,让学生们在探究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娟.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上的应用策略[J/OL].学周刊,2019(19):143.
[2]冯文波.浅议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