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美
摘 要:小学英语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英语知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精彩的导入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设计精彩的英语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活力。下面,我从“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地展示英语知识”“二、注重课堂导入环节,构建精彩的英语课堂”“三、设计多彩的英语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三个方面入手,就小学英语高效教学方法及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教学方法及策略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在课堂中使学生背单词、背英语句子,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师给学生语言锻炼的机会比较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弱。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就小学英语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地展示英语知识
教师要重视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英语知识。多媒体图文并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视、听、说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例如,在讲《Unit 2 Colours》这节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辅助进行英语教学。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红色的红旗,并在图片下标注red, 我向学生展示黄色的向日葵 yellow, 绿色的小草green, 蓝蓝的大海blue 等等,图文结合的方式便于学生掌握表示颜色的相关词汇。我向学生展示了颜色歌,学生跟着颜色歌的旋律进行哼唱,并在英文歌曲中掌握表示颜色的单词。我运用多媒体出示不同的颜色,使学生根据颜色说出它的英文。运用动态的图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注重課堂导入环节,构建精彩的英语课堂
教师要重视课堂的导入环节,运用多种导入方法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可以运用简笔画、图片、实物等进行课堂导入,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游戏、优美的图片、动听的歌曲进行导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Unit 2 My family》这节课时,我运用图片进行导入。我出示了一些人物的图片,并提问学生:Who is he? 学生回答:He is Mr Johns. 我说:Yes,he is a man. 我出示一个女人的图片,并和学生进行对话:Who is she? 学生回答:She is Miss White. 我说:Yes, she is a woman. 我呈现自己爸爸妈妈的图片,并说:My father is a man, my mother is a woman. 运用图片展示的方式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三、设计多彩的英语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教师可以设计多彩的英语活动,英语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英语活动的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展示英语才能,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教师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活动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英语,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讲《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这节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活动。
每组两名学生,学生手中有各种食物的单词卡片。一名学生问: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另一名学生回答:Id like a hamburger. 学生可以根据单词卡片中的食物名称进行变换词汇练习:Id like a sandwich/ Id like an ice cream/Id like some tea 等等。
又如,在讲《Unit 4 Where is my car?》这节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一名学生在不同的位置放一个物体,另一名学生猜测物体所在的位置。一名学生将铅笔放在铅笔盒内,问:where is my pencil? 另一名学生回答:It is in your pencil case. 一名学生将书放在桌子上,问:where is my book? 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Its on the desk. 运用游戏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构建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英语语言氛围,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韩翠婷.论小学英语高效的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9(32):112-113.
[2]朱爱琴.简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2019(2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