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龙
摘 要:笙曲《秦王破阵乐》是张之良先生根据古曲译谱改编而成,是现代笙曲中古曲题材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该曲运用了全面的演奏技巧,再现了唐代大曲的恢弘气势。本文从《秦王破阵乐》的历史、音乐特色、张之良先生同时期作品的比较、该曲曲式结构的浅析等方面来分析这首笙曲佳作。
关键词:《秦王破阵乐》;乐曲结构;乐曲技巧;分析
在众多笙曲中,各位演奏家、曲作家广泛取材,使得笙曲的创作内容及其丰富。而《秦王破阵乐》正是笙曲中一首古曲题材的佳作。《秦王破阵乐》是一首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唐代歌舞大曲,尽显唐太宗李世民宏伟的英雄气概。堪称唐代歌舞大曲的代表之作。著名笙演奏家、教育家张之良先生根据译谱改编成一首古曲题材的笙独奏曲并成为近年来受到广大笙学习者、爱好者喜爱的必修曲目。
一、乐曲由来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驰名中外的一部歌舞作品,描述的是秦王李世民击败叛将刘武周的一段历史。并在历史中存在多种表演形式,无论在燕乐或是雅乐的演出中,还是在九、十部乐,或是坐、立部伎的节目中,都有《破阵乐》的存在。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并由虞世南、魏征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舞》,并有百余人披甲执戟而舞。“擂大鼓……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可见其声势浩大、气势恢宏,尽显战事之急,将士之勇猛。
《秦王破阵乐》作为唐朝的宫廷乐舞,并与《上元乐》和《功成庆善乐》并列为唐代三大乐舞。用于宴飨、祭祀等场合。这首乐曲与文舞相对属于武舞的类别,是大唐盛世的象征。
李世民继位后,随即将《秦王破阵乐》更名为《七德舞》,意在歌七德,舞七德,可见他大业功成之后他并没有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且以“七德”代替“破阵”使得此歌舞大曲的外在于内涵都有了全新的解释。正如孔子在儒家思想中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礼乐治国。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主张用礼乐的手段贯彻“仁”为核心的学说。使得李世民在盛世同样获得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尽显其德才兼备的英雄气概。
《破阵乐》流传非常广泛,影响远及印度、日本等国。唐代以后此曲在中国已流失。而在历史上日本向唐朝派遣的遣唐使曾将这首乐曲的曲谱带回日本。日本目前所存的五弦琵琶谱、筝谱、琵琶谱、笙谱、筚篥谱、笛谱等七种古代遗谱中共保存着《破阵乐》的九种曲谱。
从二十世纪开始涌现了各种不同创作风格的笙曲,各种不同的风格都是对各个创作时期特点的体现。建国以来,笙曲创作经历过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是六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笙曲作家,主要有阎海登先生的《晋调》;高金香先生的《海南春晓》等。而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音乐创作亦或笙曲的创作呈现出了又一个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新作有肖江、牟善平先生的《骑竹马》;徐超铭先生的《林卡月夜》等。《秦王破陣乐》这首优秀的古曲题材笙曲也正是诞生于这个时期。它是由何昌林先生根据唐代乐工石大娘传下的《五弦琵琶谱》中的《秦王破阵乐》翻译成曲并与唐代遗留下来的《破阵乐》歌词组合成歌曲。后由著名笙演奏家张之良先生根据译谱改编成笙曲《秦王破阵乐》并成为笙曲中古曲题材的佳作,同时也是笙曲的优秀代表和联通古代与现代的一把钥匙,一段桥梁。
二、乐曲结构分析
该曲的主题旋律来自唐代填词歌曲《破阵乐》,乐曲由四个四小节为一个乐句的规整的起承转合结构组成。该主题旋律始终贯穿全曲又有所发展,使人有威严肃穆的感觉,尽显古代将士势不可挡、威风凛凛的风貌。
乐曲由A徵调式开始,在“告捷”段落中转到D徵调式。在上移纯四度的明亮音响中渲染了战事胜利的喜悦与将军士兵勇猛作战的回想。在该曲中,原曲《破阵乐》的主题由弱起到正拍,并且更加规整,使得全曲中的强弱对比明显,节奏变化更为突出,表现力更加丰富。
全曲分为升帐、列队、告急、赴战、破阵、告捷六个部分,全曲运用笙丰富、独特的五八度和弦与急切演奏的前倚音作为开始,配合频率大而急的腹颤展现升帐点兵的严肃场面,给人以足够的威严、紧张感。随后军士手持各样兵器列队操练,节奏平稳威严加上笙的打音技巧强化了音头的力度,使得随意加入的打音和声由不协和变得协和,渲染了军队的势不可挡之势,正是破阵的好时机。散板的节奏,加上演奏者自由的发挥和想象,将战事推向紧张。进而马队、战车进入战场接连冲锋,战事的描写与乐曲的进行进入高潮。紧密紧张的节奏,接连不断行云流水一般的快速十六分音符,明亮的三度和弦,紧凑的双声部快速吐奏,伴以大鼓雷霆一般的敲着,乐曲达到高潮,尽显军威。最终的告捷中,乐曲主题结合西方作曲技法上移四度转调,节奏转变为宽广的慢板,加以慢花舌的技巧,使得音符粘连不断,表现了大战告捷后的喜悦与沸腾。
三、乐曲技巧分析
在此曲的改编创作的过程中张之良先生不仅发挥笙和声丰富的长处而且运用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的特点,成功的展现了《秦王破阵乐》的恢弘气势、辉煌历史。同时,该曲在音乐风格上颇有龟兹音调,采用了一些非传统和弦,为乐曲增添了紧张、厚重、雄伟之感。
本曲运用了众多笙演奏的传统技法与创新技法。如贯穿全曲的,强而有力的快速双吐。
这个技巧极佳的渲染了破阵战事的急切。在这首乐曲中,不仅有在一拍中快速演奏四个不同音高的十六分音符,也有连续有力的连续双吐演奏,使得乐曲情绪激烈紧张。
这种快速递进发展的十六分音符承担了乐句发展,在全曲中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打音也在该乐曲中运用较多,笙的传统四五度和音听起来略显单调,缺乏生气,但加入打音技巧后便可化解这一不足。打音既快速地在演奏音的前面随意加上不规则、不协和的和声,这样便加强了音头的力度,使得旋律雄壮有力,促进音乐的发展。
本曲探索性的运用双声部快速吐奏的技法,复调的形式辅以长音的烘托,来渲染战场上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乐曲最后的段落中大量使用慢花舌的技巧来填充情绪,将乐曲在最后的“告捷”中推向高潮。
其他的笙传统技巧在此曲中也得到合适的应用,如三吐、气颤音、顿音等。乐曲的强弱变化更是张弛有度,恰到好处,为乐曲增光添彩。
四、作品对比
张之良先生代表作笙独奏曲《山寨之夜》、《秦王破阵乐》(张之良编曲)、《玄虚音》;笙五重奏《草原冬牧》;笙协奏曲《白蛇传》;笙套曲《静心自在乐》、《欢天喜地》等。张之良先生同时编有大量有助于笙学习者扎实基本功增强乐曲演奏水平的练习曲,如《笙演奏实用教程》等。张之良先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同时致力于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同中国音乐学院道教音乐收集整理小组共同完成了《北京白云观早晚功课经音乐》、《玉皇忏》等道教音乐的整理以及收编等工作。
张之良先生作曲功力深厚,曲风潇洒飘逸,机构严谨,风格丰富多变,既有委婉动人的内心倾诉的乐曲,又有气势磅礴的动人乐章。
《山寨之夜》正是在提高笙的演奏技法难度,拓宽表现力的方面有很大改变的另一首张之良先生作品。该曲是张之良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乐曲,全曲分为引子、晚霞、明月、篝火等部分。描写静谧的山寨村落由安静美丽的晚霞到夜晚寨中燃起篝火进而人们畅快热舞的场面。乐曲由慢板开始连续大段的描写傍晚山寨的静谧与美好,在演奏方面极大的考验演奏者的气息控制能力。与《秦王破阵樂》中急切威严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乐曲《山寨之夜》在快板部分也颇具特色。在快板段落中,连续快速音高相差八度之外十六分音符的吐音演奏在技巧上具有代表性,配合不断变化的强弱规律与三度和弦的连续切分音演奏淋漓尽致的表现山寨中旺盛的篝火与尽情舞蹈的人们。最终乐曲回归静谧,人们尽兴而归,山寨在夜晚有回归了宁静。可见欢快的热情舞蹈和《秦王破阵乐》中气势磅礴震天动地的战场刻画亦有相似又有不同。两首乐曲中同样运用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但有是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尽显张之良先生对描述不同场景时的丰富思路。张之良先生创新使用连续演奏八度跳跃的十六分音符,成为了他基本功练习与音乐创作中独有的特色。
两首乐曲可以说一文一武,有着鲜明的对比又各有所长,尽显古代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展现张之良先生传统又不失创新的创作思路。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笙曲的发展可谓是一个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众多与《秦王破阵乐》一样笙曲中的优秀作品。《林卡月夜》这首由徐超铭老师作曲描写青年藏族男女爱情的美好乐章就是这一时期的佳作之一。
在《林卡月夜》中,与《秦王破阵乐》有所不同的是这首乐曲没有采用标题段落的划分方式,而是通过速度与强弱的变化表达了乐曲的发展,一气呵成。乐曲开头亦是缓慢自由的引子将听者带入一个安宁静谧的夜晚,乐曲同样运用花舌和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吐音的技巧。与之不同的是,《林卡月夜》中花舌的运用是慢花舌,频率慢,振幅大,更加具有渲染效果,用于表现恋爱中的男女初见激动、欢快、舞蹈般的心情。此曲中也有双声部快速吐奏技法的运用,由一个高声部的保持音加低声部的旋律音的变化进行,在《林卡月夜》中传达给人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值得一提的是,《林卡月夜》中运用小段双声部复调旋律,徐超铭老师发挥了笙所特有的演奏技法。两首作品都有中部华彩段落。在曲式结构上这是一个连接部分,而在乐曲中这是一段情绪的自由表达。乐曲后面随即进入了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此处与《秦王破阵乐》相似,运用了非传统和声的方法,充分发挥了笙的长处,丰富了乐曲的听觉。
在这两首同是八十年代的作品中,虽然两者描绘的场景不同,性质不同,但也有想通相融之处。而这其中一些技法的运用同样是恰到好处,在和声的灵活使用与发挥笙这样乐器的特有演奏技巧时,二位作者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结语
张之良先生赋予了这首古曲新的活力,他通过挖掘传统,不失创新结合当下,为民族音乐发展找到了道路。坚持民族同时借鉴西洋优秀的作曲技巧,将二者有机结合,展示我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秦王破阵乐》这首古曲在现代的改编之作以及张之良先生其他的优秀作品为笙艺术的发展找到一条古今、中外互相结合的道路。《秦王破阵乐》是与古代链接的音乐语言,它的活力足以使听众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 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3] 李曾辉.唐代舞蹈音乐钩沉[J].兰台世界,2012,09.
[4] 董青.谈笙曲《山寨之夜》的音乐特色与演奏技法的创新[J].音乐大观,2012,09.
[5] 张远.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6] 王晓婷.再谈《霓裳羽衣曲》与《秦王破阵乐》.成功(教育版),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