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民 邓丽
摘要:土地工程是一个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土地质量、解决土地问题、确保土地安全、协调人地关系的新的学科。土地工程的核心内容是运用土体有机重构理论,按照不同土地用途对土体结构、质量、环境的要求,进行重新构建,使其达到土地安全标准和建设标准。在土地工程实施中,始终坚持与生态化建设有机结合,达到宜居宜业的目的。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生态建设问题;发展建议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决定性阶段,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不断深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更是强调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
(一)土地整治工作系统性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尚不完善
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系统性理论方法严重落后于土地整治实践,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整治理论方法与技术标准体系。大多数土地整治工作都处于模仿发达国家的阶段,造成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中出现诸多不协调的局面,比如说大量农村居民点的废弃、乡村的景观风貌受到破坏、乡村调节生态的功能弱化、乡村生态环境受到污染,这与我国建设文明乡村的初衷背道而驰,完善土地整治工作的系统性理论和技术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现代化土地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土地整治工作中缺乏新技术和新材料
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成多目标的综合技术。土地整治工作在新形势下由原来的单纯补充耕地的数量转变为提高耕地的数量与改善耕地的质量、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并举的局面,这一改变对于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中,可以广泛采用新的工艺与材料,比如说:资源节约型的田间砂石路面、环境友好型的护坡材料、保水保肥冲剂等等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土地整治工作对于农田的破坏,减少路面的硬化,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的破坏影响,对于污染的土地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修复。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实现土地整治工作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投入成本、节约生态资源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中,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应用还比较缺乏,难以满足现阶段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需求。
二、发展建议
(一)深化系统性思维,推进生命共同体的建设
土地整治工作由于改变了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布局,必然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多样性造成影响。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中,需要遵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山水林田湖看成一个共同的生命,这就要求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从整个生态系统完整性角度考虑问题。系统生态思维与生命共同体均体现了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各个等级与层次之间的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应该从规划上建设绿色基础网络体系,确定全国重点的土地整治区:在市一级土地整治生态建设中,应该注重对于景观多样性的保护,构建生态空间的分布格局;在乡村一级的土地整治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土地的生产能力、重点提高土地整治廊道的生态化设计。在推进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紧紧把握生态屏障意识,加强高标准农田的设计标准,优化生态功能,从而实现综合整治与治理,注重发挥文化以及生产的功能,提升耕地的生产效率以及生态功能。
(二)加快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研发
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效果还需要强化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在进行研究时,需要吸取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培养高技术的工程人才,搭建科研以及成果推广应用的桥梁,形成研究转化成果的良性互动机制,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有关于土地整治工作的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成果转化工作。
(三)强化项目监管,加强质量管理
依托土地整治移动巡查系统建设,全面应用系统进行全程监管,全程掌握实施进展,切实加强方案审查、实施监管和工程验收等工作。市政协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民主监督,全市设1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民主监督小组,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摸准工作进展,查找问题短板、提出意见建议、开展民主监督。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履行保护耕地职责、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国土资源管理的“一号工程”,海宁市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常态,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坚持保护和保障“两手抓、两手硬”,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服务保障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三、结语
土地是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土地出现质量问题,再好的规划、道路工程、建筑、园林等都无法确保能朝着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步,如何让土地洁净、健康、安全是生态型建设的前提"在土地工程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宜居宜业发展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遵循生态化规划理念,通过修复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水土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重建新型人地关系,实现水土气生和谐共生的有机生态系统,实现自然、人文、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對于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现有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星,张凤荣.河湖防洪区内“不稳定耕地”产生原因及认定[J].中国土地,2016(4):20-21.
[2]环境保护部.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环境保护部,2015.
[3]易玲,张增祥,汪潇等.近30年中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的时空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6):1-12.
[4]蔡云超.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居舍,2017(3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