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浩
摘 要:上世纪70年代术到80年代初香港兴起了所谓“新浪潮”运动。对香港电影来说,“新浪潮”出现的最重要因素来源于70年代术香港电影制片体制的深刻变革,而此变革同香港电影产业在当时所身处的经济、政治大环境以及其本身所拥有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关键词:香港电影;“新浪潮”电影运动;产业发展;大陆电影
一、香港电影漫长发展史的积淀
香港电影是指在中 国香港地区制作发行的电影。语种-般为普通话,亦包括粤语及其他语言。香港地区是第三大电影工业基地(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和第二大电影出口地(仅次于美国)。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港片全盛之时更曾雄霸亚洲、虎视欧美。
(一)起源
1897年电影开始传入香港以后,一直到到1903年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 于1923年成立推动了香港电影的发展。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二)成熟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巨大破坏,二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在60年代邵氏兄弟与电懋的电影中中华气息浓郁,唤起了海外华人的家国情怀,以胡金铨、张彻为首的影人无意识地筑构香港的母性主题,勾连起深沉的民族认同感,在“故国衣冠”之思中通过“武侠”这一古中华文化的脉络造就了一脉同根的“香港文化影像”。
(三)黄金期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
二、香港电影成熟的制片体制与工业模式
单就电影工业发展而言,香港的纸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但比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完善。
(一)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而香港电影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交片时间的情况下,导演随心所欲,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著名香港导演徐克、杜琪峰等常常使用这种方法。然而这种做法恰恰成就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二)与好莱坞奉行专业分工、各司其职相比香港的影人则更为“全能”。比如陈勋奇、徐克、许冠文、王晶等导演都是经常身兼监制、导演、主演、配乐、武术指导数职于一身。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著称的影片但是自麦当雄开始流行监制主导创作以来,许多大制作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集体创作完成的。
(三)香港电影素以拍摄迅速为特色。要说香港的拍摄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粤语戏曲片就有“七日鲜”的纪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纪录几乎被追平,吴镇宇导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时间,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电影之所以要拍摄快,主要是为了赶档期,既赶明星的档期,更主要的是为了院线的上映档期,港片兴盛的时候,院线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个档期,尤其是每年的春节贺岁档,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镇。香港电影“七日鲜”时期最为典型,足以体现香港电影之快。
三、香港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一)东西文化融汇,普通民众易于接受,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香港電影即使是在广阔的内地交流中也没有太多的障碍。香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香港电影在内地更加具有吸引力。香港广泛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念,而香港电影从诞生至如今都映射出西方文化的影子,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红遍大江南北,大部分内地观众首次感受到了西方的文化,比如香港警匪片中的警察制度、饮食习惯等等。
(二)香港电影内容上展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社会思潮、时代风貌、历史风情和人物心态,这些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当然香港电影极强的商业性决定了香港电影的这一特点。然而香港电影内容的混杂趣味同样造就了香港电影的精彩,比如一些港产动作片,除了动作元素外,同时又往往包含了喜剧、爱情和悲情等戏剧元素,一部影片的 上半部分,可以是轻松搞笑,但下部分又变得催泪煽情,这种创作上的分裂,不仅吊足了华人观众的口味,并不少外国影评人啧啧称奇之余赞同了香港电影这一有异于西方创作模式的创作风格。吴宇森的《喋血双雄》和《辣手神探》以及霍耀良的《赤羊》都是这类电影的代表作。
四、内地因素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一)内地市场与两地合拍
早在90年代之前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香港影人就认识到了内地市场的重要性,由于政策的限制,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发展缓慢。进入90年代后,部分香港制片人开始考虑与内地影界的深层次的合作。这一时期,由香港的电影公司与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国营电影厂合拍了多部电影,掀起了两地合作制片新-一轮的高潮。90年代前,内地与香港合拍片不足十部,1992 年合拍片飞升到四十二部,到1997年之前,每年合拍电影数量都在十五部左右。1997 年之后两地的的合作更加密切,层次更高。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大都在内地拍摄。在内地市场的影响下,香港电影在拍摄中有意无意地在影片中增加了内地元素,这让内地观众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香港电影,以及香港电影明星,于是,在内地观众中掀起了- -股挣看香港电影的热潮。2004 年CEPA正式生效后,内地市场的大门完全向香港打开,在此状况下,内地因素一跃成为香港电影的主导因素,二地合作更加紧密,并且香港与内地合作的合拍片数量超过了纯粹的港产片,随着香港与内地的不断融合,无论是香港电影还是内地电影都以华语电影屹立于世界影坛。
(二)内地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内地人最早见诸于香港电影中,主要以内地去香港的所谓“大陆客”的形象出现的。这些形象往往被边缘化、妖魔化、暴力化,甚至将其刻画成为乡巴佬进城,对其进行极度夸张的恶搞,他们没有特定的身份,当然更谈不上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一状况一直到了内地改革开放,香港电影开始对内地文化新的反思。由于长时期的隔阂,香港电影不可能深入到内地去展现内地人的生活状态,而只能选取内地去香港的人作为一种现成的文化参照样本。在当时颇具有经济和文化优越感的香港人眼中,“大陆客”即是落后甚至蛮荒的象征,而这些“大陆客”中的许多人不同程度地面临难于融入香港社会的困境,他们都因其特殊的身份和经历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尽管香港电影的反思有些错位,但香港电影对这类群体倾入了足够的关注,以至于影响到了香港电影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