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途径研究

2019-10-21 17:16陶琳
青年生活 2019年2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陶琳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传统文化和时代科技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科技进步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新的技术,我们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与保护过程中,可以充分将这些新鲜血液注入进来,给其带来新的活力。其中,用数字化的方式来保存和传播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大量研究,总结了现阶段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中的优缺点,同时结合探究用数字化的方法来传播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其传播途径与对策,使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數字化

文化遗产的构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其中,文化遗产是有形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它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也体现了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一颗颗珍珠,十分宝贵,它传承着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对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也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多已经被技术革命所改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生存的环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导致其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面临着即将消失灭亡的危险境遇。依靠传统的保护方式已经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比如引入新的方法和途径,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数字技术的出现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条途径,它拥有诸多优点,比如操作简便、传播快捷、易于宣传、便于复制和储存等,这无疑为那些面临灭绝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起来,探究出适合现代社会生活发展需求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一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消失或消亡的危机,这都是因为受到了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拥有的那片熟悉的土壤和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了,面临着新的境遇,也因为这些新的、不熟悉的环境的出现,使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适应,从而出现失传的危险。所以说,如何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传承下去,就成为国家、政府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而有效的传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在这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运用拍照、摄像或者文字图画记录等方法来保存,这种方式的确保存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不断地老化、发霉、褪色、变质,已经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展现给现代人,而且这种原始的保存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非常有限,这就对我们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出了要求,必须利用新手段、新技术来更新这些老旧的方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数字化的方法开始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当中,比如,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曾经在北京和天津两地消失匿迹了,由于郭德纲为代表的德云社的兴起,又重新将这些曲艺类节目振兴起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再比如,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的建立,通过数字化方式将其从现实世界搬到虚拟世界,不仅对秦始皇兵马俑进行了数字化保存与保护,也增加了有效的传播途径。所以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也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都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在这里面进行宣传和展示,无疑能够有效的传播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然而,从现有的数字技术水平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不能够单纯的依靠数字技术,它不能够替代传统的传承方式,必须与传统的方式结合起来,必须有人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数字技术虽然可以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些无形的技艺通过录像或动作采集等方式给记录下来,并且可以记录的非常细致,整体效果和细节效果都能够演示的非常清楚,但是有一些传统的技能是无法展示的,比如说木雕技艺,它的作品制作过程可以用数字技术来展示,而有些内容是无法准确记录的,比如在木料选择上选择什么树种、树龄有什么要求、产地在哪比较好、干燥程度应该什么样、选取哪个位置更适合、刻刀应该是什么锋利程度,等等,这些虽然可以用文字或图片的方式进行描述,但很难通过将其准确的表达出来,还是必须依靠传承人的口传身授来展示。所以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特征,有一部分内容就是无法将其内涵准确的表达出来,因此它不能够完全脱离传统的传承方式。我们在进行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要找到现代技术与传统模式的最佳结合点,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有效地传承与传播下去。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途径

(一)数据库的建立、传播平台的运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首先就要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将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各种数字化手段,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编辑保存于数据库当中,建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数据库,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数据存储。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通过分类归纳整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特征,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在运用数据库进行展示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丢弃传统的形式,比如原有的博物馆的展览方式,我们可以将数字平台在原有的博物馆中进行展示,这样一来,既有传统的实物展示,也有新的数字化展示,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受众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的了解与掌握。在进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时,我们要注意传统实物的展出和数字虚拟展出应该保持同步,这样便于人们对知识的获取。此外,还要注意在利用数字化展示的过程中,要简化受众获取信息的程序,在数据库等信息平台、网络平台制作的过程中,要简化程序,这样有利于扩大受众人群。

网站的建设有利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展示。针对各类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的将各自的内容特征呈现给广大群众。在展示过程中,不仅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呈现给受众,更要将其艺术理念、设计思路等众多方面展示给大家,让人们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网站建设过程中,还可以设计游戏环节,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要素提取出来,设计成各种数字游戲,有利于人们的参与,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这类人群,他们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更少,所以针对这类人群,设计了更贴近他们的游戏环节,有利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力。

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大众传播平台,因此在这个平台来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由于微博的独特传播方式,大家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转发,这就使得传播的广度大大增加,能够更快更广的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同时也具有互动性的效果,它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的不足,是我们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应该好好利用的新途径。

(二)针对不同项目,采取不同方法

我们知道,数字化技术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运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传播与保护途径,然而,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数字技术的实施工作量庞大,不可能同时对所有项目都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工作,因此,我们要针对各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来进行分析,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传播。比如说,有的项目传承人缺乏,迫切需要找到感兴趣的人来继承项目;有的项目有传承人,但项目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轨,存在对接问题;有的项目已经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调整,但宣传力度不够,人们还并不了解,等等。针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在进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时候区别对待。比如,对待没有传承人的项目,我们就要运用数字平台对其进行宣传推广,主要是增加吸引力,增强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项目,使更多的人对该项目激起兴趣,这样来挖掘潜在的非遗传承人。对于已经有传承人但与社会脱节的项目,要分析其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改进,研究市场需求和人们的心理需求,制作出符合人们心理的内容,如针对青少年可以制作数字游戏来展示非遗项目等。

所以说,在进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展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症下药,深入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用数字技术加以解决,从而和传统的传播方式形成优势互补,以此达到对各类不同现状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高质的传播、展示与传承。

三、结论

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提出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与传承,主要指网络传播和各类移动终端信息平台传播的形式,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内容通过网站和一些移动终端APP的形式展示出去,并建立可行的应对方案和简化的操作过程,同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需求的设计,以此吸引各类人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技术的运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一门技术,要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中很好的、高效的利用数字化技术,就要将数字技术人员与传承人和非遗研究人员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进行数字记录和制作的过程中,针对每个项目的不同特点,让传承人和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保持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使数字技术人员能够真正了解其内在文化,这样在制作和采集的过程中才能够保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民族性,保留其珍贵的文化特征,这也是现阶段我们在进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问题。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与展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也以此途径将我国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人民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领略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

参考文献:

[1] 秦境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2] 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模式及实现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2):69—74.

[3] 尹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D].江苏:南京大学.2016

[4] 丁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5] 刘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D].黑龙江:哈尔滨.2010

[6] 孙克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进展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4-59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少数民族的服装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