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勇捷
摘要:中国新闻奖和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为两个国家在新闻领域的最高奖项,其获奖作品反映了各自国家的新闻理念和报道倾向。对两个奖项的获奖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对中国新闻奖的未来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 比较分析 启示与对策
一、中美新闻奖获奖作品比较分析
(一)新闻主体的选择不同
在新闻主体的选择上,中国新闻奖多以宏观层面的“大人物”为主,而普利策新闻奖更多关注普通人物的生活细节。
从题材上看,中国新闻奖作品主要分为政治、经济、重大突发事件和民生等选题,获奖作品往往具有宏观特征。在人物报道方面,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多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值得宣传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为主,如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特别节目》等。
普利策的获奖作品,擅长对人物的命运进行细节刻画,表现生活各阶层人物的生活与成长的故事。如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地方报道奖作品《辛辛那提海洛因泛滥》,讲述了很多个被毒品毁掉的美国家庭的故事。在这篇报道中,《辛辛那提询问者报》用一周的时间,记录了辛辛那提有关海洛因蔓延的现状,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全国范围内毒品扩散的严峻挑战,引发人们深思。
(二)报道倾向不同
从近几年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报道倾向上看,可以得知中国的获奖作品多以正面的报道为主,而普利策新闻奖多以反面的揭露为主要报道方式。
弘扬和传递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并反映社会美好生活的变迁,这是中国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作品《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反映了中国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其意义重大。
西方媒体热衷于揭露性报道,在其新闻作品中,负面新闻报道占据大多数。普利策新闻奖的精神,要求媒体直面社会的不同面,批判和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现象。
(三)报道理念不同
中国新闻奖作品在报道中重视政治舆论的导向。以新闻要素之一的重要性为例,中国新闻报道对重要性的理解,重视与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相结合。在中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需要重视报道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与生活状况。
而普利策新闻奖注重监测社会环境。在美国,媒体们的报道与政府政策相关度较低,他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如暴力犯罪新闻和灾难新闻。与此同时,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它们关注重视的是报纸的发行量和电视的收视率。
二、中美新闻奖获奖作品差异原因分析
(一)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的差异
要想分析两个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差异原因,就需要了解两国的新闻体制。而新闻体制依赖于社会制度,国家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起着根本性与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新闻报道的要求表现出了极大不同。
在中国,新闻媒介在国家治理层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媒体能得到国家的多方面的支持,因而能快速发展。媒体以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新闻报道的首要目的,因此其作品表现出来多为和谐与积极性,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心的鼓舞,此外媒体还需要坚持党性原则,努力发挥其“正面宣传”的功能。
在美国,作为一个凭借个人主义、自由平等、尊重人权、冒险精神等信条建立的国家,它实行“独立媒体”的新闻体制,报道较为客观中立。在美国,其传媒业是私有化的,并不直接受政党和政府的控制,因此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坚守“客观报道”的原则,是社会环境监督与揭露的中坚力量,职责所在。
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西方的媒体无论多么独立,也无法独立于资本之外。在美国,媒体可以问责和批判政客乃至政府官员,但是他们无法从根本上去质疑和批判资本主义和财团,因为媒体是它所服务的垄断性资本集团的统治工具而已。
(二)传统文化理念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不会过分显示暴力、冲突与对抗。中国文化是以集体至上、服从大局、和谐为主要特征,这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追求多元性、概括性,忽略独立性。
美国社会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对抗与生存。因此美国记者注重描绘新闻事实,更加注重个体,常常把个人的命运作为表现的主要对象,表现普通人在不同遭遇中的挣扎过程,而这样的作品,才是最能打动人的。
三、啟示与对策
(一)紧跟媒介前沿,融合创新形态
2019年,中国新闻奖增加设立了名为“媒体融合”奖项,其中包括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等新媒体栏目,这是与时俱进,吸收新媒体因素的很好表现。在这方面,普利策新闻奖还是主要以传统的媒体报道作为评选对象,这是中国新闻奖的优势所在,也是需要保持的策略。媒介形态的革新,使得新闻呈现的形态千变万化,但是新闻内涵依旧需要牢牢把握。
(二)独立评审制度,专业化多元化
普利策新闻奖的奖项评选方,多以编辑记者为主,还有少数是教育届的学者和自由撰稿人。这体现了评审团成员的多元化和专业度,通过独立和专业的评选方式,选出来的结果最能代表公众的意见,才能真正选出被普遍认可的新闻作品。
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其评选模式。中国新闻奖的评审人员应该更加多元化,把评审团独立出来,从是否关注国计民生、新闻的专业程度等因素上来制定相应的标准,衡量作品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新闻的宣传价值也是需要充分考虑的,但是它不应该作为评选的唯一标准。
(三)善用客观数据,重视理性报道
中国媒体的报道,经常在文字报道中引用普遍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较为抽象性的概括。报道中有感情倾向的言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西方新闻报道,与中国媒体相比,呈现出理性色彩的特点,其报道中情感提炼较少,重视思维的理性。注重实证报道。
因此,中国新闻报道应当更多地将直观真实的数字在新闻中有所体现,让报道变得更加理性和有说服力。
四、结语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西方新闻作品的价值取向并无优劣之分,都是适应自己国度的新闻理念。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取长补短。普利策新闻奖的一些较为有利因素,对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体系的改进与创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圆.新时代中西方新闻传媒的价值取向比较——以第27届中国新闻奖和2017年普利策新闻奖为例[J].科技传播,2018(07):164-165.
[2]李舒.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比较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