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冲击下,现代文明面临较大冲击,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致力于数字技术,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的智慧,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较大优势。新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弘扬,对现代化民族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面临的冲击
在现代化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世界各个国家以及学术界都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更为复杂,其面对较大压力。特别是城乡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差异,传统方式和现代人们鉴赏要求之间的差异等。同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缺乏资金的投入等。近几年,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期间,存在很多无法抑制的非学术性,如:在一些贫困地区,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提升当地的经济条件,一些企业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使用,开始实现项目开发,教育部门也开始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实现特色化的教育。在这些形式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转变。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来看,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积极发展,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创造,增强人们的认同感。所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进行静态的记录,还需要基于时代发展前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是人类自身形成的精神世界,通过声音和形象来表示,在继承与发展下体现了人的自身价值。从广义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是基于天地与人之间;从狭义上,是人与人之间互动形成的文化内容[1]。
目前,社会大众被各个影像展示,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产生,如:电影、网络剧、微视频等,都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一种消费模式,在各个技术逐渐应用下,不仅能为用户提供更为准确的图像,也可以保证内容更有趣,符合大众的发展需求,也容易接受获得的信息,满足人们的不同发展需求。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应用背景下,影像在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能更直观,其手段也十分便捷,不仅能展现出更丰富的内容,也促使了形式的多样性。所以说,新媒体在当前被广泛应用,其可以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为了实现影像传播,需要结合互联网,对完整的视频进行分享,这种传播形式更简单,传输时间短,推送效率更高。所以,为了继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传统文化的浓厚方氛围,需要结合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下遇到的冲击,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多个角度上给予完善,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得到有效传输,也被全面继承与发展[2]。
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播
(一)实现数字化保存和存档
基于数字化先进技术,能达到扫描、摄影以及三维构建和图像的处理工作,并精确的获取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与纹理信息,加强对信息的保存和管理。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现代化信息的数字形式。在记录和保存一些资料中,需要首先做好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分类工作,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历史,其发展过程、艺术价值以及作用等都需要给予整理,促使文本资料信息的系统化保存。同时,还需要加强工艺流程的设计,基于三维扫描技术和数字化摄影以及虚拟技术等,达到各个层次资料信息的精确保存。该方式是基于数字化技术,在计算机内构建数字模型,在信息化共享发展,不仅达到长期保存和继承,也会为人们提供具有观赏性的数字化材料[3]。
(二)开设虚拟博物馆
在信息技术发展下,很多博物馆开始应用新技术,促使各个领域的展示。在虚拟化博物馆中,通过计算机搜索,就能对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查看,也会查看物品的详细内容,在满足大众需求的条件下,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降低对藏品的损坏。如:数字艺术馆,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过程进行编程,通过主观操作界面表现出来,达到各个工序的详细分析,也可以为其配合音像,以展现艺术的魅力。同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也能全面分析。数字艺术展览馆形式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网络不仅能达到远程操作,加强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能发挥内容的趣味性,促使信息的共享[4]。
(三)智能模拟技术
该技术是基于智能模拟,将一些含有故事、音乐等特点的虚拟环境虚拟出来,并对一些信息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新的物质。结合已经录入的信息或者是文字,给予新的创作,再加上符号,形成适合新时代发展的新艺术产品,在该形式下,不仅能有效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也能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5]。
(四)素材数据库的设立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要达到数字化形成,最为有效的设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将各个因素相互结合,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型、色彩以及纹样等进行整理,并在使用期间基于数字化将各个符号提取且组合,这样不仅方便后人的编辑使用,也达到了艺术的创新。还可以在数据库基础上增加软件,特别是通过数字技术的结合,不仅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技术平台。
总结:
基于上述的分析和研究,我国正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文化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保障,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开展数字化,促使数字文化产品的形成,能加强对黑龙江省传统文化的宣传,也有利于黑龙江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浩.黑龙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进程中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艺术研究,2017(3):72-73.
[2] 贾清妍,闫晶淼,王佳等.黑龙江蒙古族语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3):27-29.
[3] 孙永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融媒体时代下的传播特点[J].传媒论坛,2018,1(2):14.
[4] 尹立娜,宋娟.黑龙江宁安杨氏萨满祭祀中的神灵[J].满族研究,2018(2):106-111.
[5] 李晗.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圈"之构建 ——以新媒介为视角[J].知与行,2016(11):121-125.
作者簡介:李卓,女,1981年1月16日,吉林梨树,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青年)《活态传播下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数字艺术馆构建研究》(编号2014B024)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艺术教育活态传播与现代数字艺术馆构建研究》(编号GJD121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