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铮
摘要:当前学校教育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的样态,随着微课平台的普及,大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微课—课堂”的双向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提升自我。从宏观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教育形态与教育渠道不断发生变化,知识获取方式与教学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生也不仅是为了“学”。为此,本文以巧用微课助力小学书法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为题,探究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通过在线教育实现书法艺术教育,希望能为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微课—课堂”;小学书法课程;有效教学
引言:
在我国小学教学阶段,书法作为一种提升学生个人修养的辅助课程,被列为小学生必学技能,然而,即便书法课程已经被纳入小学必修科目,许多学生仍然難以坚持天天练字,反而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因此,有部分教师设想通过“微课—课堂”的双向化构建,创设生动有趣的书法课程,帮助学生改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坏毛病,让学生长久地保持学习书法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艺术性与文化性。
一、小学书法课程有效教学趋势分析
(一)家校教育相融合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许多学生过早地接触到了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家沉迷于电子游戏与网络社交,鲜少会主动走出家门,为此,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制作为相应的电子作业,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目前,许多家长对线上教育仍然存有疑问,他们将线上教育浅显地与线下教育相对立,实际上,线上教育本身就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线上教育相比,线下教育,也就是人们观念里的课堂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品德、能力、素质等全方面的培养。例如在《书法练习指导·女字旁》中,学生通过线上教育可以掌握女字旁颜体撇点的要领,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鉴赏颜体的风骨与大气[1]。
(二)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许多教师为了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会有选择性地截取时长,将课堂重点难点提取出来,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其中,一些课件可能是以知识点为主要衔接媒介,而另外一些课件可能是以课时进展为主,一方面,微课是教师针对学生学情进行的一种教育补充方式,另一方面,微课也是学生复习重点难点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从整体教学成果上可以看出,微课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充分利用了学生空闲的时期,无论是碎片化时间还是固定的休假时间,都能见缝插针地促进学生书法水平的提高。例如在《书法练习指导·弓字旁》这一课时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认识弓字旁的形态特点,让学生体会“弓”字折处不同的用笔,然后,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微课,观摩名家字帖,感悟笔画的变化,激发学习书法的热情[2]。
二、书法课程资源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一)课程实施流程设计
在《书法练习指导》的新课讲授中,学生首先应当了解毛笔的文化知识,然后再学会认识笔以及执笔,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取竞猜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活跃教学课堂,然而在“执笔”的演示环节中,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教学时间让学生上台观察,为此,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线上书法课程资源,利用微课精简的课时,反复播放“五指执笔法”的高清演示步骤,让学生跟随视频的步骤进行练习。在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设立以个人为单位的执笔 60 秒挑战,激励学生及时巩固,并给予教师充足的课堂时间纠正学生的执笔错误[3]。
(二)课程资源选择分析
即便在教师讲解详细的执笔规范后,许多学生仍然会出现错漏的现象,这是由于小学生肌肉控制还未达到成人水准,大部分学生在控制手部肌肉悬空时都会不自觉地出现抖动、重心偏移等现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如硬笔执笔法、握拳执笔法、金鸡独立执笔法等,充分让学生体会动手指、动手腕、动手臂三个环节的规范要点,并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调墨环节中,教师应该强调整个提笔动作的衔接性,力求让学生体会到“行云流水”,同时,教师应该主动告知学生不要犯“搅笔”、“拍笔”等错误,利用微课示范笔的八个方向——点、直线、曲线、粗线、细线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毛笔的动作要领[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小学书法课程发展趋势,提出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两类观点,并举例加以佐证,同时,本文从课程实施流程设计与课程资源选择分析两方面对微课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更好地促进微课教学法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李纯纯. 小学书法在线教育资源开发及应用研究——以《执笔与调墨》课程内容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9.
[2]俞佳.让书法课程在学校落地开花——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书法教育特色之路[J].江苏教育,2019(21):68-70.
[3]邵华强,尤佳.让“童化书法”站在兰亭文化的正中央——浅谈江苏省无锡兰亭小学书法课程和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J].江苏教育,2018(93):7-10.
[4]路新鹏. 烟台市芝罘区小学书法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鲁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