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三历史复习深化教材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2019-10-21 13:52陈霞
大东方 2019年3期
关键词:分封制中央集权材料

陈霞

摘 要:在教育和高考指向核心素养的环境下,高三复习过程中适时补充相关背景材料,扩大学习视角,引领学生多角度剖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努力建构更科学、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化教材;学科素养

高考试题的启示(2017全国文综Ⅰ卷第25题):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西汉朝廷郡级政区题,答案C,是2017年全国1卷得分率最低的题目,难度系数只有0.11。题目要求考生在整合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获取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突出了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素养考查。本题造成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考生有关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史的知识是零散、孤立的,对“推恩令”的内容及其作用存在机械性的浅层记忆,加上汉朝边患问题即汉匈关系又是现行高中教材未涉及、考生感觉陌生的知识点,遇到试题新情境的时候,相关知识联系与构建不足,难以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

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全国卷高考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复习“中央集权”专题下的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措施例谈在高三复习中如何对学科主干知识进行补充、拓展和深化,以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知识,培养学生深度学习、多元思维,提高学科素养。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以中央集权为主线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和皇权的不断加强结合在一起。第一子目“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和集权措施”主要讲述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变迁促使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确保国家统一稳定和社会发展。教材高度概括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从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唐朝藩镇制度到宋朝从“兵”、“权”、“钱”三方面入手解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中央集权,这样粗线条的历史阐述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基于此,在高三一轮通史复习时,我以材料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

导入:材料一   两位皇帝的生卒年份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一前210年

汉高祖:公元前256年一前195年

两位皇帝的生卒年份激发学习的好奇心,秦始皇和汉高祖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空,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时空观念是本课教学需要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

材料二   秦始皇三十六年,有坠星下东郡,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天地分”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问题: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延续千年的分封制存在着历史惯性,“始皇死而天地分”正是惯性的表现。当时东方六国普遍存在着要求分封的社会势力,并不能接受秦始皇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是汉初地方治理必须面对的历史要求,一方面必须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习俗,这是推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原因。

材料三 “西汉前期形势”图(略)①

问题:郡国并行制面临的现实因素是什么?

空间和时间是学习历史重要的维度,“西汉前期形势”图2既反映空间的政治(行政区划)又反映政治的空间(地方管理体制)。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许多功臣大将已占据一方,自立为王。诸侯王占据的地盘从总面积来看比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面积还大,且占据的地理位置多在相对富庶的东方,这是汉高祖必须直面的现实原因。

材料四:古者诸候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候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遂京师。今以法割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候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问题:在主父偃看来汉朝廷面临的主要危机是什么?针对危机,主父偃提出什么解决办法?

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发生的,历史学习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材料四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属一手史料,意在提供学习思考的情境,是時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后就理解了诸侯王国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实行“推恩”允许诸侯王把土地分封给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子弟,这样朝廷并不没收王国封地而巧妙地把王国的力量分散了。

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汉武帝一面颁布“推恩令”,另一方面,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分别封皇子刘闳、刘旦、刘骨为齐王、燕王、广陵王,天汉四年(公元前97)封皇子刘髆为昌邑王,而四位皇子终武帝一朝,均不曾实行“推恩令”。这又是为什么?

有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全盘否定分封制。非此即彼,这是学习历史常犯的错误。抛出这么一冲突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推恩令”,汉武帝分封皇子的目的意在保存实力,威慑诸王,拱卫中央。“推恩令”并非全盘否定分封制,而是改革分封制,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对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秦汉到明清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的争辩经久不息。秦朝的封建与郡县的争辩。唐朝柳宗元《封建论》中指出,秦朝的短命在于“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采用郡国并行制“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都。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顾炎武从进化论的观点看待分封制地方分权与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兴替变更,这些评论都给学习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在教育和高考指向核心素养的环境下,高三复习过程中适时补充相关背景材料,扩大学习视角,引领学生多角度剖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努力建构更科学、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①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星求地图出版社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分封制中央集权材料
可爱的小瓢虫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材料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资金“中央集权”
摇摇鹅
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分封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