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丽星
摘 要:高职教育日渐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与本科生相比,长期失败、困惑的成长历程使高职学生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本文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提升高职大学生教育服务结果出发,为打造对学生最好的“幸福学园”试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剖析。
关键词:高职 学生教育 幸福感
高职大学生教育是为我国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获得某种专业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达到“劳动者有技能,社会有需求”的就业目的。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现状
1.社会少认同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也日渐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社会、企业片面认为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是高考成绩不理想、平常学习成績差且不被老师关注的学生,加之社会各企业在招聘时又经常以文凭论英雄,造成就业前景不理想,所以学生及其家长认为高职教育是比本科教育“矮一头”的教育,对高职教育缺少认同感。
2.办学少特色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相差无几,几乎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版与简易版,高职教育在技能应用型方面特色得不到充分体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职教育应另辟蹊径,彻底摆脱本科教育的影子得到大力发展。如何形成高职特色,高职应该去向何处,在新时期如何办好高职教育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
3.就业少出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学生多年来寒窗苦读辛苦付出成果的体现,也是学校间竞争力的最终表现。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2%,高职高专就业率历年来首次高于本科生就业率,事实说明高职学生日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学生主要去向为民营企业、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高职学生在大中型企业、国企、企事业单位中就业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4.政府少投入
近几年,各级政府先后加大对“211”“985”“双一流”大学的投资力度。相比较之下,高职教育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均与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差距。政府作为管理者、协调者、监督者在高职教育方面存在投入力度不够、投入不足的现象。
二、提升高职学生幸福感的总体思路
1.增加社会认同感,增强高职学生发展自信心
教育没有好坏,学历不应有高低。各用人单位人力部门在招聘人员方面应给予高职学生一定的应试机会与发展空间,摒弃“以文凭论英雄”的传统观念,提高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高职学生幸福感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1)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硬件设施是学生对学校最外在和最直接的第一感受,也是学生在社会上的第一张名片。打造让学生引以为荣的高职学院,度过三年快乐的宝贵时光,离不开整洁的教学楼、宽敞的体育场、阅读不尽的图书、先进的实训室、美味的餐厅,管理有序的学生宿舍等等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
(2)精神文化建设
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对一所学校校园精神风貌的塑造。好的校风具有“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学生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好的学风具有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学风对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教风建设: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班级的每一位学生。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技能业务过硬者,更是学生追求幸福道路上的引领者。教师在自我实现幸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创造幸福,正确追求幸福。
学风建设: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普遍来讲,高职院校整体学习氛围不浓,学风建设尤为关键。如何让学生在短暂的三年时光中,养成学生受益一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3)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职院校在注重日常制度建设外更应在社团制度、竞赛制度方面给予重点建设。一方面学校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兴趣,丰富校园生活。优秀的社团应进行扶持,进行重点打造和维护,创造一到两个有声誉、有内容、有质量的社团,这样的社团应该能够走出院系、走出校园,走向各大高校和城市交流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以特定专业或领域的城市级或国家级大赛,以大赛为手段不断进行挑战,学生在大赛期间得到成长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的成就感。
3.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学生归属感
如果将学校比喻成公司,教学过程比喻为服务,学生就业就是产品,学生就是学校的“上帝”和客户,打造对学生最好的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最优的服务,真正做到“客户满意并获得幸福感”,这里看重的不仅是学生就业的数量,更是学生就业的质量。高职院校要不断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狠下功夫,在有未来优势和学校特色的行业或领域内,逐渐与相关企业联手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有方向性地创造高质量就业。良好的就业前景必然能够增加在校学生的归属感。
当然,“幸福学园”的打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提升高职学生的幸福感也需要全社会、全员的共同努力。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随着高职大学生在“大国工匠”战略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我认为,高职教育的春天就要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