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非遗传播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2019-10-21 12:03刘伟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鄂伦春少数民族文化

刘伟

摘要: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部地区罕见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少,为狩猎民族。其民族创造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与文化,这些包含但不限于独特的音乐、舞蹈、造型艺术、服饰、口头创作等等。保存鄂伦春非遗产物质精神文化对于我国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本文我们将对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定的介绍与阐明,并提供具有切实可操作性的保护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非遗产传播;非遗产传承;鄂伦春;少数民族文化

自五帝三皇至雁门悠长,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中所记录的点点滴滴正是支撑我华夏民族不朽精神的脊梁。鄂伦春族作为我国诸多少数民族中尤为奇特与稀少的成员之一,其非遗极其绚丽多彩,翻阅我国若干批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扩展项目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產名录),可在文献中浏览到鄂伦春民族占有的项目细数下来足有六项,国家对于鄂伦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可见一斑。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于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其传播传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对策方案和解决思路[1]。

一、鄂伦春民族简述

(一)鄂伦春民族人口

有关鄂伦春民族人口的历史考证,只有区区百年可查。这与其民族动荡不定、四处飘摇的生活方式以及近现代我国战争频繁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鄂伦春民族分布

长远来看,鄂伦春民族的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十七世纪中叶之前,主要在黑龙江以北、捕鱼儿湖畔以东;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之后,由于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附近,鄂伦春民族逐渐迁徙至现黑龙江南岸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附近地区,可具体至乌云河、呼玛尔河流域附近,他们仍旧是游猎生活。但改革开放之后,鄂伦春民族传统的游猎生活方式逐渐被农牧业所取代。

二、关于鄂伦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对鄂伦春民族文化进行简要的分析,大致囊括以下几种重要类别:

(一)服饰。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狩猎民族,其服饰中充分体现该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常使用狍皮,其具有质感柔软、结实轻便的优势,在衣上饰以弓箭形、鹿角形、云卷形,美观而独特,独具匠心。

(二)狩猎。由于常年游荡于茫茫不见人迹的临海之中,狩猎是鄂伦春民族生存必不可缺少的技能。而作为“猎人的伙伴”——通人性的猎马、猎狗,则是不会上鄂伦春民族的餐桌的。

(三)文化。与其他民族并无不同,鄂伦春民族同样拥有独特且吸引人目光的说唱文学,其中包含但不限于传说、谜语、歌谣、故事、谚语等等。

(四)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萨满教具有自然属性,且主观念为“万物皆有灵”,与淳朴善良的鄂伦春民族独特自主的原始观念紧密相连[2]。

(五)语言文字。独立的鄂伦春语,可能含有其他民族留下的文化印迹,值得一提的是,该民族语言只有语音却无文字,通用汉语,少数使用蒙古文。

想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传承,“了解”是一切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以上种种都是我国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华夏民族熠熠生辉的千百年文化遗产一角闪烁着光芒。

三、鄂伦春非遗传播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鄂伦春民族文化与历史渊源的阐明与概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鄂伦春语的保存问题。对于只有语音而没有文字的语言的保存始终是一大困难,在世界上每年消失的此类文字数以千计。鄂伦春语属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现已出现非常严重的断层现象,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鄂伦春语也属极度濒危状态。

(二)狩猎文化的消失。前面已经数次提到,鄂伦春世族在十七世纪后迁徙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附近,曾经以狩猎著称,以狩猎文化贯穿整个民族历史的鄂伦春在现今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下渐渐消失,狩猎场景成为老人们的记忆。

(三),其他文化与现代文明产生的碰撞。历史的车轮总是在进步的,在历史与现代、先进与科学的碰撞之下,如何在顺应形势发展的情况中有效保存其它传统文化,是鄂伦春也是其它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四、鄂伦春非遗传播传承的对策分析

如何对濒危的文化进行保存?本文思路如下:

(一)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立法保护正是对濒危文化遗产保存的基本保证。与此同时,政府可实施多种途径进行引导、对文化传播传承的大力支持,都能够对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莫大的影响。如可每年举行鄂伦春非遗节假日等。

(二)财政投入。由政府出资出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国家的重视与精力财力投入正是根本保障,作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应当在现有的保护之上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文化保存的重任。

(三)在现今已有的保护措施下,继续完善多重保护原则。文化并不是形而上学的概念,而是无形、流动、随时间所变化的,对文化进行保存与传播传承,也是一个变化的、需要积极完善的行为。

(四)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古语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高度民族文化浓缩型与个性化特点,致使其愈发的珍贵不可取代,在国际之间引进他国对文化保存所采取的方式,一样可以用于我们本国文化的存留。

最后,文化建设,尤其以群众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关键组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多为千百年世族不间断地代代相传,方能组成我国独特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文化形式。此外,将非遗传播传承与群众文化相结合是最佳选择,其两者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对少数民族非遗的文化保护,在增强各族人民对于中原土地上数千年文化的认同感、增进民族感情的同时,也可对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和内涵进行弘扬,具有无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邹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15.

[2]肖琳琳.鄂伦春族传统图形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鄂伦春少数民族文化
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
信息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研究
鄂伦春原生态音乐遗产保存现状研究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区域法律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鄂伦春的明月
凝望鄂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