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培育践行功用意识

2019-10-21 07:32刘锡昌朱文娟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0期

刘锡昌 朱文娟

摘 要:通过培育任课教师的功用意识,建立课程服务链,达到上下游课程间的有序贯通与横向课程间的有机连通,目的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全方位整体协同育人;采取的方法是以“说课程”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具体做法是“一课三会”,课指的是说课程,三会指的是教学计划协调会、进度计划调整会和计划落实通报会。

关键词:说课程 功用意识 服务链

通过“一课三会”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并形成全程服务链;全面践行功用意识,使所有课程有机嵌入服务链中,让任课老师明白力往何方施,用功该多大。

一、注重内涵发展,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和载体中去,措施指的是教育教学方法,载体就是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學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朝夕之功,需要“修炼”来日趋完善,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包含着办学者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对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关注、对教育教学途径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学校特色的提炼等方面。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是包罗万象、越多越好,而是要讲究课程的校本化、融合性和前瞻性,要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上衔工程型人才,下接技能型人才,他们需要具有更宽泛而不是更专深的专门知识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应更强,他们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总体运转中最直接又最积极的因素。因此,构建完善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从学校办学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整体教育教学布局,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就应该通过学校系统的教育活动,全面的发展,找到自己的兴趣、才能和专长。 所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思路,才能建立符合自身的课程体系。

二、理解专业需求,认清课程目标

我们新能源应用技术系主要专业是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属于电力工程技术类,开设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等总计30余门,从《高等数学》到《电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从《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到《单片机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等,从《工程制图》到《电气CAD》,从《电工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到资格证考试等等。课程之间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养成为内核,注重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把内容衔接起来、融通充盈、协同共生、可靠传递。

在以前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任课老师往往以主观意识来安排课程计划、选择授课内容,前面的基础不闻、不透、不通,后面的应用不理、不清、不实,横向的课程不连、不靠、不融,造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流于形式,课程标准执行流于表象,常规的考试考核也是各自为政,既没有规范的监督审核把关制度,也没有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致使教学内容体系离散形不成合力,课程的功效不好,后续的应用效果欠佳。

鉴于以上客观存在,我们系部组织了说课活动,主题就是说课程说教材,要求每一个任课老师,把任教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养目标、重点、难点及基础需求、拓展需要等等全部亮出来,按要求填写说课稿制作课件,在教学研究会议上讲出来,领导和老师都参与交流讨论,把课程摆在桌面上。通过说课说教材,教师们基本了解了课程的目标、需求、达成度及其一致性、衔接时序、联系紧密性等等重要问题,明白了力往何方施,用功该多大。

从领导到老师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有了立体化螺旋的认识,清醒地认识到课程之间应该讲协作与交流,上下游课程应该联通,左右课程应该融通,各门课程都围绕专业目标需求自觉做出调整,针对性地改进授课计划、落实课堂任务。

三、培养需要协作,课程重在应用

说课活动的主题是说课程,目的是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理顺课程结构和顺序关系,将知识点、能力点亮出来,让所有任课老师了解自己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明白力往哪里施,劲该用多大,这就是“功用意识”。

按照计划,从光伏发电专业的课程体系倒推进行,即从第五学期的专业核心课开始,依次往下是第四学期、第三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的各门课程,由各个任课老师把自己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亮出来,把重点、难点、支撑点摆出来。通过本次活动基本达到预期愿望,现将结果列表呈现:

上述列表涉及13门课程,都属于专业课(还有若干门基础课及公共课没有参与进来)。这些课程以专业核心课《光伏系统运行与维护》为龙头,所有下游课程围绕核心能力需求,自觉调整本门课程的内容、重点与拓展知识、实践操作等等,为上游课程的需求打好基础,形成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服务链,有的放矢的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各自在服务链上钉好自己这一扣,同时还要兼顾左右课程间的联系,大家树立协同共生理念,平衡调整教学进程时序,合理安排内容计划,形成交互作用关系,合力共进。整个教学过程各环节有效链接协同作业,通过“功用意识”“服务意识”把上下课程连通起来、左右课程融汇在一起,使得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丰满、有机融合。例如:《光伏系统运行与维护》基础支撑是变压器、接地与防雷、中性点运行方式、电抗器、继电保护等等,关联课程是《光伏发电工程技术》《供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涉及课程链的下游众多课程,跨越三年的时空,知识的层叠积累持续五到六个学期。

综上所述,专业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社会需求,结合区域特点及国家专业标准,不断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制度化的“一课三会”(“一课”是指说课程;“三会”是指学期初的教学计划协调会、学期中的进度计划调整会、学期末的计划落实通报会)活动,不断完善充实课程体系,所有课程强化功用意识,围绕专业能力目标通力合作,包括实验实训实习在内应融通连贯成为一体,各科老师自觉树立服务意识,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专业人才培养的上升螺旋上不打滑、不掉队、不缩水,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尽心到位、尽力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