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婷
摘 要: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的作用下,对于幼儿的音乐的开发有助于过多的开发幼儿的智力和音乐节奏的培养是极其的重要的一环,相对于幼儿的智力听力等多方面的方式方法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多方面培养幼儿兴趣,健全幼儿人格。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有效开展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自身的魅力去多方面的表达发出音乐的人的神态和感情的。对于在自然当中的一个主要内容。音乐不仅对于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大的突出的方面,在陶冶幼儿性格的方面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对于幼儿的音乐艺术来说,从小的学习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将教学融入到幼儿的音乐的日常学习练习,从而使音乐对幼儿的教育发挥到最大的用处。
1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教学
1.1画图式黑板报
对于幼儿这个集体来说,色彩斑斓的东西比文字更加容易去吸引学生的视线。所以对于幼儿的教学过程当中,多方面的增加教学内容的色彩过程,更多的能使幼儿学生进行大方面的教学效率。对于幼儿的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增加音乐的节奏感,去在吸引幼儿学生的音乐的学习的注意力,多方面的教学的课堂内容的改革深化,全面的增加了当代的幼儿学生的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的记忆的深化过程。在这样的深化的形象生动的对于音乐课程的诠释是可以多方面的让幼儿最直接最有效的对于歌曲的歌词进行记忆理解。
1.2故事导入法
在对于对当代的幼儿的音乐的教育的过程当中,将他们在所了解的童话故事的背景当中,积极的为其用一个个动听的音符将童话故事融入音乐当中。这种活学活用的在幼儿的音乐课堂当中,可以更佳的调动幼儿学生的音乐的积极性,并增加学生对于歌曲的兴趣。例如:《偷油灯》,对于《偷油灯》当中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在这种较为押韵的打油诗中,对于音乐旋律的改寫大大的降低了幼儿学生的学习记忆的困难程度。这种过程当中,对于幼儿正确的学习音乐有极大的好处。
1.3多媒体的教学引入
在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当中,多媒体的引入大方面程度的解决了幼儿学生在音乐课程上的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在音乐学习的教育过程当中,多媒体是可以直接的将美剧当中的歌剧部分拿出来打动幼儿学生。例如:《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美剧主要就是一群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对音乐艺术的学习过程当中所发生的事情。对于这种年龄差越小,会使得幼儿学生在对于音乐的学习的过程当中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大方面的使幼儿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拥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当中,电影的画面不断的变化的整个过程当中对于幼儿的集中注意力有极大的益处。更加的能对电影中的人物、旋律的多方面的理解更加的容易的体会。同时也可以完美的体会理解到每个旋律的所蕴含的感情。
2多方面开展音乐活动,音乐与游戏相结合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消遣和被拥护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在这种方式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比其他的情况下的学习更加的投入和欢喜。游戏在当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游戏的开发使得幼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起到了多方面的知识。主要一切的游戏过程包括玩法规则均是基于课堂所学的内容的基础之上的。音乐的规则也是如此。慢节奏的音乐可以使幼儿更好的放松和体会。通过小兔子高音拍手、低音跺脚的规则对幼儿的音乐课堂进行改革。并轻易的使幼儿更加的理解高低音的区别。为幼儿学生的未来的音乐教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多门学科的有效结合
在幼儿园的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并不是能做到音乐的每一个部分都做到位了,因此单门的功课学科的学习就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课程之上了。包括在幼儿午睡的时候,可以通过广播播放舒缓的音乐等多个方面进行学习,形成学习记忆规律。包括在幼儿的学习过程当中,数学、语文的需要背诵的东西均是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的这种方式来进行更加简便深刻的记忆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便不仅对音乐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复习,同时也对于其他的科目进行了记忆背诵。
4重视题材的教育选择
在对于幼儿对于审美的观念的形成过程当中,幼儿的阶段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当中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和意义。在学生保证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更加容易的使幼儿在多方面的各个阶段得到音乐审美的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在编写乐谱和多方面的所需要乐感的东西当中脱颖而出。音乐的教育的题材的改革过程当中,教材的选择完美的体现了幼儿的音乐水平的而提升。
5总结
总的来说,在幼儿的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现状还是出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教育的课程一直在改革的原因所在。只有在发现问题之后,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变革,才能使我国的各个方面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幼儿园的音乐的教育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发光发热。这种状况下的音乐教育,才能够做到对幼儿的真正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巩庆华,史爱华.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价值与培养途径探索[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22(5):100-103.
[2] 吴灵芝."教学做合一",探索学与幼儿音乐学科的衔接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04,(6):43,61.DOI:10.3969/j.issn.1007-2020.2004.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