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疾病中运用医用红外线成像测温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150例为对照组,运用ATR-M301B非制冷焦平面医用远红外热像仪,对头面部红外热像图进行采集,对不同检测区域的温度差进行分析,并且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额区、眶上区、面颊区以及内眦区对称区域的温度差值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经红外热像图诊断,13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准确率为83.33%,并且不同部位对称区域温度差值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红外线成像测温技术能够将患者身体相应部位的异常温度变化客观反映出来,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临床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病、医用红外线成像测温技术
医用红外线成像测温技术作为可以客观成像,且无创、无副作用的一种温度检测方法,能够提供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后的信息。通过对人体散发的远红外辐射热进行收集,经过电脑处理后,形成比较直观的温度彩色图谱,运用不同的颜色将人体表面不同的温度分布表示出来,并且将异常与正常部位的红外热辐射差值作为基本依据,对人体温度分布变化进行精确测量,对病灶的位置和范围进行判断,能够将机体代谢的功能影像充分反映出来,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医用红外线成像测温技术运用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6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42-81岁,平均(61.6±13.5)岁,其中70例为女性、86例为男性;对照组年龄40-78岁,平均(58.8±11.2)岁,其中63例为女性、87例为男性。两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选择ATIR-M301B远红外熱像仪,运用非制冷焦平面数字热像技术,其中空间分辨率为2m rad,温度分辨率为0.05°C,控制室温在(22±2)°C。检查前,使检测部位充分暴露,直到皮肤适应温度,生命体征稳定,运用远红外热像仪对头面部远红外热像图进行采集。
1.3分析图像
运用专用分析软件,对眶上、额部、面颊以及内眦不同区域的辐射热温度值进行测量,对两侧对称部位的温度差值进行计算,并且采用颜色表示温度,从高到低分别为白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灰色以及黑色。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本次研究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行t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不同部位对称区域温度差值比较
经红外热像图诊断,13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准确率为83.33%,并且观察组面颊区、额区、内眦区以及眶上区的温度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部位对称区域温度差值变化情况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各个区域的温度差值明显下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温度作为临床上观察人体机能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皮肤是主要的温度调节器官,受植物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调控。远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和处理采集的红外信息而形成热像图,运用二维图像将三维分布的身体温度展现出来,这一技术最早运用于乳腺检查,现在被广泛运用在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皮肤科、心外科以及泌尿科等诸多科室中。远红外热成像图作为一种功能影像学技术,受到5种因素影响,包括神经调节、解剖结构、组织代谢、组织结构以及血液循环,并且具有可重复、检测时间短、无创性以及无侵袭性等优点。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个区域对称温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颅内外供血出现异常改变,破坏面部温度对称性,从而增大对称部位温度差值。同时,经对症治疗后,各个区域的温度明显下降,提示治疗后改善患侧区域血供,恢复狭窄的血管血流量,从而升高相应供血区域温度。
综上所述,在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运用红外线成像测温技术,不仅可以明确患者病情,使诊断准确率提高,还有助于判断预后,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江国泰;现代化医院中红外热像仪应用的新技术和新动向[J];医疗设备信息;2017
[2]张健,杨立,刘慧开;环境高温物体对红外热像仪测温误差的影响[J];红外技术;2016
[3]卢桂森;关于红外医学热图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激光与红外;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