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创新发展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体现了执政党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渊源,主要举措及意义体现对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有着深远的历史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八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 文化强国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涵养与熏陶,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更要重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改革创新、勤政为民、积极实践,以新眼光、新观点、新理念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与发展。
一、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来源
没有哪个理论是凭空发展的,纵观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理论的理论来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学习和借鉴,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成果总结与创新,坚持始终实事求是谋发展,与时俱进促繁荣。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精髓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文化的理论源泉,也是谨记于心政策遵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文化属于社会意识方面的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具有阶级性以及文化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通过人的生存方式呈现出来的等等。总的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化界定为文明形态,马克思倾向于把文化界定看作是知识,艺术,凸显文化是 “文明活的灵魂”。他们更多的从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特征来做考量的根本,因而,他们早期比较多的关注自我意识,人的自由自觉与人的实践等。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理论为他们的文化理论创新至少提供了三方面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基础,首先是以实践为根基,明确的确立了文化理解人本学基础,纵观历史,只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重视实践的深层次含义比并以此为切入点与串联接口,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文化的关系,把人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视作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其次是,以实践为根基,准确的揭示了文化在人類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革命胜利后,无论是列宁还是毛泽东,亦或是其他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者,都在社会的实践中不以教条为固守,在时代的洪流中把握文化性质的特点与发展的主流。
(二)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中华文化是使我们得以立足于中国大地的精神本真,是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养分,更是经历风雨挫折仍旧绽放光辉的文化精神成果。正如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身为中国人,当以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独特标识而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豪情壮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德素养,“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价值导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信仰的沃土,文化之花枝繁叶茂,体现着千百年来的文化标识。
文化不是无源之水,创造的过程总是要在特定的基础上进行,且必定受到的该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住时代脉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为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灌输了不竭动力。习总书记强调:“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不仅有儒家文化,还有在革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用血肉铸就的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为了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我们在21世纪更要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上打上时代的烙印,彰显民族禀赋的同时为现代化文化强国的建设而努力。
(三)前领导集体智慧的成果展现
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曲折但也伟大,中国共产党在时代的浪潮不断进行学习与摸索,每次的收获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毛泽东思想是伟大的思想,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重要论断,以及重视农民的力量;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则以睿智的眼光强调要冲破闭塞桎梏,要坚持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江泽民则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习近平书记创新阐明了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奋斗目标与历史使命,重视战略部署,还要重视意识形态、掌握话语权等一系列新论断为我国文化建设发展铺开了壮丽的蓝图。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即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前领导集体在时代的浪潮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为下一个新时期的发展添砖加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要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立足于当下,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主体即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大力度创新文化繁荣新局面。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的提出了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促进人民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文化的发展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九大则确立了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新目标,战略统筹系统工程,建设对内具有文化感召力,对外有内涵底蕴,让人尊敬的强国,在世界舞台上谱写时代华章。
(一)加强思想工作创新,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思想工作,在2016年2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系统阐释了关于宣传工作所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做了战略性的指导。宣传工作要时刻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宣传的政策也要时刻体现党的主张,实事求是。宣传思想的接受者在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我们要时刻坚持人民性的原则,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无论是做宣传思想工作的传媒还是新闻舆论的引导,都要把党的路线方针贯彻到实处,不仅仅使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文化战略部署,自觉维护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更要使得党员清醒的认识到肩上担负的使命,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中,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坚持好思想工作中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明确指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制高点的紧握尤为重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不仅仅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还能在全球化当下的国与国较量中占尽优势,反哺经济政治与军事,实现全面发展水平的提升。
1、文化软实力重视经济文化齐头并进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当下国与国之间的无声较量与潜在博弈。物质生产是经济与军事发展的前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与军事等“硬件实力”的发展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所在,而文化传统与理想价值信念则是国家发展的“精神食粮”,是内在的养分,难以计算衡量却又不可或缺,更是一种精神发展的內驱力。正如赵丽宏描述的“高智商的野蛮人”就是形容有的人拥有很高的文凭却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只注重物质实力的扩充而忽略软实力的建设,只能体现出野蛮与空洞,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受人尊敬的强国。因此“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创生力量,不仅仅关系到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民族自尊自信建设,而且关系到我国的文化影响力的程度。
2、文化软实力重视建设网络环境新阵地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目前中国网民达到 6. 7 亿,超过世界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 。现在是自媒体,大数据时代,网络与民众联系日益紧密,网络可以成为我们宣扬党政文化的重要阵地,扩宽宣传途径,也促使更多在网络上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培育良好的文化承接主体,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如果媒体发布的新闻言论带有倾向性,通过各种手段只将某一言论放大,人为的制造舆论环境,民众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便会在分析判断时带有倾向性,形成偏见。网络绿色空间的建设可以抢占新宣传阵地,有效凝聚网络向心力,夯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体现坚持创新共享的发展特色。
3、文化软实力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改革与调整,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习总书记指出要破除一切阻碍文化发展的壁垒,增强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人们喜爱的文化作品,塑造朗清的文艺环境,提升文化创造力与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创生力量,因此要坚持中国的道路自信,占据文化阵地的制高点,坚持文化产业的改革建设,坚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单单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的实现尤其是对民众的导向作用,坚决抵制低俗物欲的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坚持文化作品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从丰富的生活以人民的实践中获取艺术的积累,创造出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艺术作品,让人们满意; 坚持文化作品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体现中国精神,告诉民众什么是值得赞扬的,什么是坚决摒弃的,伟大的时代需要一定文化形式来提倡与赞美;坚持文化作品要提高国际话语权,在引导人民坚持正确的民族义利观的同时,更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只有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作品的交流互鉴,我们才能在战略机遇期里将坚持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扬传承与交流融汇,施展中华民族时代文化的力量。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文化自信是不竭动力
要实现更大的文明进步,只有文化让文化彰显出比比物质更强大的力量,只有在经济稳步增长中彰显着文化的意蕴与色彩,国家的发展才能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一个国家的历久弥新与永续发展既要在精神的激励中奋起前进,更要在精神的创新中继往开来。中国的发展从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到经济增速赶超世界平均水平。“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虽然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文化自信,但仅有自信还远远不够,应该在此基础上把先进的理论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再根据时代发展音符谱出一首时代的赞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要实现中国的道路自信,需要文化的统领作用,伟大的精神才能支撑起伟大的事业。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需要我们在道路上始终坚持不放弃,在接力跑上再加紧冲刺。在国际经济格局不断重塑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备受关注,我们更应该团结全国各民族的力量,昂首挺胸的坚持文化自信,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鼓掌。
2、价值观的培育是灵魂所在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育。核心价值决定我们作为选择的主体该怎么选择。加强培育价值观可以有效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供刚劲有力的道德支撑,树立全民认同的道德标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想观念交织错杂,人民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急于丢弃的价值观仍存在于某些民众的思想中,因此,国家只有构建起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社会稳定的同时,有效凝聚社会意识,保证勤劳勇敢,崇德向善的道德基因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跃动。
中国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但道路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伴,要实现“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仍需要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地奋斗,虽然需要支撑的力量很多,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则是来自最深层的文化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铸就了文化自信心与凝聚力,提振了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和支持,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提供动力。
三、十八大以来共产党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体现
(一)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意识形态建设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占据着的全局性、战略性的关键位置。习总书记也指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否能做好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马克思中国化两大成果使得马克思更加显示出其真理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凸显出应有的时代价值,才能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康庄大道。
在开放、和平、联动、发展环境下,与西方国家接触愈加紧密,争夺意识形态的紧迫性就越迫在眉睫。当今有的专家学者都明确肯定欧洲文艺复兴的巨大价值贡献,将它看成是走向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起点,而却偏颇的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倒退,这是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偏见。随着各国在经济文化上联系频繁。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眼红”,散布“中国称霸论”这样不实揣测与言论,更体现抢占意识形态制高点的重要性。此外,随着网络媒体普及化西方大众消费文化的批量性与复制性仍在发生,也有不少中国民众受其主导喜怒哀乐,过分计较个人得失的同时,忽视了社会责任的承担。习总书记指出: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我们要对西方国家宣扬的意识形态倾向严重的价值观予以清醒的辨别与果断的摒弃,坚持民族文化自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便是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光芒。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的競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与较量,中国是共产党执政,因此文化建设上更要重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首先,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使命的自觉承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建设不仅重视文化的深层力量更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更加明晰的认识与定位。中国共产党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领导核心,作为先进性的政党必定要文化发展引领前进的方向,使党和国家的建设稳步健康发展。其次,文化强国是对中国特色主义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说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所有的展望不仅仅只是遥远的梦想,经济腾飞带来的也是我国文化事业、产业的繁荣发展,我们不仅要成为经济发展增速快的强国,更要成为文化发展受世界瞩目的强国。
(三)树立开放的国际文化视野
新时代文化的交融更呼唤国际性的眼光,只有站在国际的角度纵观世界文化的发展,在择其优者而从之的同时更能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对文化的评判便更为公正。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在世界的洪流中,相信中国崛起,坚持中国自信,鼓励中国要努力搭建对外交流的载体,做到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海外文化辐射影响力同步提升。新华社2019年3月的一则新闻写道,中国航天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如今中国航天站建成在即,许多国家开始寻求与中国的合作,部分欧洲的宇航员来中国参加训练,为了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流,已经开始学习中文。中国还许诺,只要是联合国成员寻求合作,都表示欢迎,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更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气度和风范。我国的一系列努力都表明我国正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努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努力寻求新的国际认同,积蓄力量,传播中国声音。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果颇丰。新时代,我党更应该积极引导人民重视文化的力量,坚守文化的阵地,认清文化是最“硬”的软实力,在过往的成果上不断融合创新,把我国文化的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
【5】张卫良,胡文根.习近平文化强国新战略的四个维度[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5):7-12.
【6】孙绍勇,陈锡喜.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的意识形态逻辑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33-37.
【7】白强.论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及时代背景[J].学理论,2015(13):6-7.
【8】孙国栋.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关系的研究述评[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04):1-4+10.
作者简介:韦笑(1995-),女,广西柳州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