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英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是通过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學的求知欲望,为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文章主要是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动手能力
1、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
传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不重视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中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科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探索的方式,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要点。比如,在讲授《车的运动》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测量、记录、画路线图的机会,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效果的目的。
2、引导学生科学规范操作
虽然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在不断的科学实践中进行。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由于很多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都存在着引导下不足的问题,最终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时,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学生实验规范引导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开始前,必须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教学的内容,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操作规范开展实验,然后通过对实验过程观察,整理实验信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有两宝,双手和大脑。”由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对学生手与脑的利用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前,必须先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所需的相关仪器,要求学生严格的按照仪器的操作规范操作,才能在确保实验操作过程有序进行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测量水的温度》这节课程的内容时,假如学生直接那温度计测量的话,不但会因为操作错误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还会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严重的还会导致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应该先向学生详细的讲述温度计使用的方法以及实验操作的正确流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温度计中的水银对人体的危害,避免因为温度计使用不当,而影响到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激发操作兴趣
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合理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科学实验课程的兴趣。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生涯的基础阶段,而且小学生因为性格天真浪漫,外界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所以,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时,必须将学生动手兴趣的培养作为首要的目标。首先,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小学科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加深对科学实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教师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做好实验的辅助工作,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才能在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提高学生动手的动手实验能力。教师在运用能启发式教学和疑问式教学方法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将自然学科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设置疑问教学场景的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另外,因为小学生具有爱玩好动的天性,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自主尝试操作符合自身天性特征的实验,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实验课程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为学生后期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掌握实验方法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确科学实验的目标,同时将正确的实验方法传授给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效果的稳步提高。比如,在学习《金鱼》这节课程的内容时,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金鱼,了解和掌握水生动物与陆地动物之间存在的差异。因为小学生受到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有限的制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直接通过实验观察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和思考鱼鳞、鱼鳍、鱼鳃的作用的同时,详细的记录鱼在喂食后的反应、鱼喝水以及呼吸的方法,才能达到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5、提高动手能力
小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时,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而是应该将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另外,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也是促进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培养效果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进行《种子的萌发》这节课程的教学时,因为受到教学时间较短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种子发芽的全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将实验教学转向课外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后仔细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这种课外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学实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总之,因为小学生具有天生好动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时,应该以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为基础,改变以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学习科学实验知识的乐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为学生后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洪晓露.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93.
[2] 冉晓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