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爽
摘 要: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不断深入,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逐渐突出历史舞台,各种各样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合作探究法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对此,本文将从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布置探究任务、实施学习归纳总结三个方面出发,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途径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合作探究法;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合作探究法具体指的是教师将学生之间的个体竞争关系改变为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关系,以促进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和深入探究,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的内容与内在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切实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和标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充分落实合作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分析学生能力,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划分学习小组是顺利开展合作探究教学并取得良好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划分小组并不单单只是将学生进行随意地组合,而是必须要保证分组的科学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当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地研究和了解,分析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特点等具体情况和差异性,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们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其次,教师需要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由组长来确定组内成员的具体职责和分工,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自我发挥的机会。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是在学生们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经过笔者长期的观察,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具有明显差异,在面对新的知识时,部分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而有些学生们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消化。所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将学生们划分成了不同层次的小组,然后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分析学生能力,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们学习效果。
二、布置探究任务,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们的合作兴趣和欲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要探究的任务,也就是说只有为学生布置合理的探究任务,才能调动学生合作的动机,促进合作探究学习的高效开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数学主干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能力来巧妙地设计探究任务,保证任务难易程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探究意义,再选择适当的方式為学生们布置任务,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对问题的讨论、互动与交流,实现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授《周长》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周长计算的方法,笔者采用了分组探究法。首先,笔者利用课下时间对学生们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6人,上课后,笔者再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如下:图形的哪个地方属于周长呢?要求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任务布置完成后,小组成员立即展开讨论,经过学生们激烈的讨论与分析后,学生们最终得出答案,随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派出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笔者进行点评。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布置探究任务,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实施学习总结,提升合作探究效果
总结是合作探究教学中最后的关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提升合作探究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们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的数学知识、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予以统一的补充,得出最终的探究结果,巩固学生们合作探究的效果;其次,教师则需要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来评价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最终全面提升探究成果,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教授《多位数的加法》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运用加减法运算进行简便的计算。在经过一节课程的学习后,学生们对于本节课程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为了了解学生们的掌握情况,笔者对各小组进行了检测,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实施学习总结,提升了合作探究的效果。
总而言之,合作探究教学的实践和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新课程改革推进和深化过程中必然要实现和应用的基本方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观念和思想,尝试通过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布置探究任务、实施学习归纳总结等策略的运用,来实现合作探究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建梅.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9(29):55.
[2] 杨军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初探[J].甘肃教育,2019(1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