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花
新课改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作为课程改革的亲历者和实践者,我深感任重而道远。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与我校教师致力于探索一种积极有效、形成良好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不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更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学校不只有考生,更有学生;不只有做题人,更要有读书人。真正践行我们的“大语文观”。
因此,乘着课改的东风,我们积极探索整本书阅读专题性教学新方式。现将我的一节省级展示课呈现于下。
鲁迅专题阅读
——《呐喊》的整本书阅读
(小说集《呐喊》是我们确定的高一第一学期的必读书目。本书的阅读共用时半个月,分为三读。每一次阅读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一读:利用国庆假期,完成自主阅读。
要求:1.通读全书,圈点勾画,批注式阅读,摘抄精彩片段。
2.按照小说阅读的要求,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3.在整本书中任选一个人物形象,做书评。
检查阅读效果,确定重点篇目。
二读:一周时间,进行分类阅读。
要求:
1.重点阅读篇目(一)《药》《阿Q正传》(看电影)
2.重点阅读篇目(二)《<呐喊>自序》《狂人日记》《灯下漫笔》
3.自读篇目《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风波》
三读:话题式阅读——看客面面观
分组阅读,任选《呐喊》中的一篇或者几篇小说,谈谈大家对“看客”形象的认识。
要求:明确篇目(发言时锁定具体段落);个性化演绎指定内容(朗读、分角色演绎等),时间不超过3分钟;指出组内分析的“看客”是谁?有什么性格特点?发言稿要成文。(100—200字)(在展示之前,我们每个班有十个组进行了个性化的演绎。)具体课堂流程见下:
導入:这个月,我与同学们一起啃着一块骨头,共读《呐喊》。几轮读下来,今天把我们烹调的这道“美食”端上桌,一起咀嚼品味其中滋味吧!分组阅读,任选《呐喊》中的一篇或者几篇小说,谈谈大家对“看客”形象的认识。
以下为学生发言内容及教师评价部分实录:
组1:《药》:的买药部分10-11段:文中是怎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侧面表现看热闹的人之多。
评析:从对“看客”的这些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看客”是何等的麻木
组2:议药部分:这一部分写革命者夏瑜怀着“这大清是我们大家的”救民于水火,不惜牺牲生命的信念,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夏瑜用生命换来的是不理解,他们不仅不理解不支持革命者所做的一切,不仅不对刽子手投以怨愤的目光,而且甚至是咒骂。——极显他们的冷漠和愚昧。
正如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所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革命者的悲哀)
组3:《孔乙己》里 “哄笑”之声迭起,“看客们”明知故问,竭力挖苦,竭尽嘲弄之能事,从孔乙己的尴尬中博取一时之乐。笑看来,孔乙己是看客们的“开心果”,只不过看客们不是快乐着孔乙己的快乐,而是快乐着孔乙己的痛苦和悲哀。
组4: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评析:生命以最残酷最血腥的方式消逝,竟会引来围观。这些“看客”们对别人的不幸和痛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快乐。品鉴别人的痛苦,咀嚼他人的悲哀,直至嚼成渣滓。
结:对于看客,鲁迅是这样评价的:“爱热闹,但缺乏理性,没有人格观念,甚至连民族意识都可以抛弃掉。他们不是关心国家命运,而是好奇。仿佛是一群要被宰的猪,死到临头还觉得好笑呢。”
补充:中国人似乎向来也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人”的价格。看客不过是一群任人驱逐,宰割,奴役的奴隶,甚至是连奴隶也不如。正如《灯下漫笔》中所说:中国的社会历史就是两个时代的循环,即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始终没有争取到人的资格。
先生有句话: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此时,我只想问各位看官:今天的我们还在“看”吗?谈谈你的理解。
板书:
长夜呐喊的民族魂
一转眼,一年过去了。我们努力地践行着新课改的理念,试图让语文的课堂不再满足于单篇教学。阅读的方式有专题阅读、群文阅读等,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现在,我们的老师们还在实践着、摸索着,可以确定下来并组内推广的专题已经有十个了。我们很清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课改之前,你准备好了吗?即使不能万事俱备,至少我们都在努力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