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科技馆是现代科技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国内科技馆在“智能化场馆”、“网络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本文结合本人2011年开始负责四川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亲身实践,针对数字科技馆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从问题疏理、解决方案、实际做法和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本文整理自本人在“2018年中国数字科技馆共建共享会议”上的发言交流材料,希望借此机会得到各方指正。
关键词:数字科技馆;网络科普;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05-0182-03
Abstract:Digi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ystem.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communication mode,dome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have made a lot of explorations in “intelligent venues” and “network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mbining with author's practice in charge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ince 2011,and aiming at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problem sorting,solution,practical practice and process control.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terials of the authors speech and exchange at the “2018 China Digi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Conference”,hoping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get the correction of all parties.
Keywords:digi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network science popularization;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0 引 言
四川作為西部人口大省,在科学普及的经费投入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省市。将有限的科普资源合理应用到每个人身上,从而带动全省公民素质提升是我们面临的难题。受益于数字通信技术的全面发展,以及国内同行在数字科技馆领域的探索,四川科技馆从2011年开始进行数字科技馆建设。
1 开发数字化展项——因地制宜的数字化
1.1 初次数字化尝试——“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经调查发现,科技馆的观众对本地特色展品很感兴趣,外国观众也多问及展品相关的科学原理。2011年我们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展项,进行数字化加工,通过网络展示四川的特色科普资源,以此作为数字化的初次尝试。利用数字3D建模技术,通过三维动画完整详尽地展现了都江堰的全貌、科学原理、延伸知识和背景故事,既有科学严谨性,又有可读性。在网络上推出后,初期反响热烈,访问效果很好,但一段时间后访问量很快回落。回访用户,了解到是由于我馆网络带宽不足,访问该展项网页速度很慢,严重影响了网民对此项目的体验(参与度)。根据网络实验及《软件技术测试大全》的结论,大部分用户可接受等待4秒内的页面响应时间;4秒~9秒,30%的网络用户会选择离开;10秒以上,90%的用户会离开。这间接说明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个数字化项目的重要性。
1.2 以内容为核心
“内容为王”也适用于数字科技馆。2012年,我们选题四川特色的“古代自贡井盐技术”作为项目的数字化内核。通过实地走访,与自贡盐业博物馆同行交流,参观古法取制食盐的场所,与专业公司合作把实体模型三维数字化,让用户通过网络,身临其境地感受这项古老技术的特点及科学原理。项目实施中,太过注重三维建模技术细节的体现,忽略了用户的实际体验。与实体科技馆注重大而全却忽略细节类似,如太少的说明牌与引导提示,太生硬的科普内容等。在虚拟的网络上,这种问题导致用户的体验度下降。因此,初期访问量大,到后来慢慢萎缩。
1.3 数字化展项的进一步探索
在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后,2013年我们提出重点内容通过三维动漫表达,其他内容用文字图片展示,既保证核心内容的展示效果,又大幅降低了项目成本。“航空航天”和“交通能源”两个展区内容数字化的项目推出后,访问效果改善明显,观众热度更具有持续性[1]。
2 “科豆和他的老师们”——科普动漫的新尝试
对照“果壳”、“科学松鼠会”、“爱创意”等科普网站,里面有许多知识丰富、内容诙谐有趣、叫人爱不释手的科普作品,大多由科普爱好者、行业达人等自行上传,这说明“高手在民间”。智能手机、4G网络的普及和访问技术日新月异,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获取资讯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贴近生活、内容有趣、适合碎片化阅读的科普内容越来越受欢迎,2015年开发制作了“科豆和他的老师们”系列科普动漫。每部动漫作品播放时间严格限制在2分钟以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详细说明一个科学主题,制作难度可想而知。一经投放就受到用户们的热评,被当年的广告年鉴科普作品收录,获评优秀科普内容[2]。(“科豆和他的老师们”视频截屏如图1所示)
3 更新改造及运行过程中的数字科技馆建设——如何满足用户需求
(1)针对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个问题,2016年四川科技馆展厅展品改造过程中,我们对以前的项目进行了反思。单独制作的网络科普内容如果无法与实体场馆功能相互对接,就无法更好地服务到馆观众,也无法应对更多关注科技馆观众(无论是否到馆)的需求,更难以达到1+1>2的效果。
(2)通过近几年新兴的无线互联技术,以二维码标签技术为载体,让线上数字化内容与线下实体展馆的展品进行互动。马云曾经提过,最好的模式就是“线上+线下”,这也就是科技场馆的“互联网+”。由于资金来源及投入限制问题,我们只能分阶段、分板块逐步解决或改进,以期慢慢靠近既定目标。
(3)不断改善网络基础设施。2014年四川科技馆实现了Wi-Fi全覆蓋,为进馆观众提供全开放的免费网络服务。2015年商务光纤网络带宽从40M提高至100M,2018年再提升至1350M。
(4)四川数字科技馆跨终端平台建设[3]如图2所示。一是去行政化色彩,开发以观众服务为导向的四川数字科技馆门户端网站,整合前期数字化建设成果,增加数字科普资讯内容;二是开发跨终端内容发布平台及移动APP,结合Wi-Fi全覆盖网点定位功能,提供馆内导航、活动提醒、展品介绍、对线下活动进行线上支撑。APP在Web端与移动端、IOS系统与安卓系统之间无障碍自适应;三是重新架构官网后台,整合数据库,优化官网服务系统的配置。
(5)场馆信息化建设。实现了100套展品的智能化运行管理。
(6)展品科普内容数字化开发。以视频、游戏、动画、AR、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成果用于四川数字科技馆(www.scdtm.org)Web端和官方APP。
1)制定《四川科技馆展品通用技术要求》[4],从概念设计、初步设计到深化设计,对不同类型展品二维码说明系统提出相应的要求与标准;2)展品科普内容数字化开发。观众通过APP扫描展品二维码标签,可方便获取展品的科普内容、原理、操作提示、参与演示和延伸知识等。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图文类370项;二维动画20项(整体故事线展现展品原理、衍生故事、科学原理的日常生活体现或者运用);实景视频4项(包括展教活动、原理说明、操作步骤、参与演示、衍生故事、科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或者运用等;表现方式有整体故事线、逻辑严密、生动活泼);二维动画游戏3项;AR项目4项;三维动画5项(整体故事线展现展品原理、衍生故事、科学原理的日常生活体现或者运用)。
(7)全馆展品通过二维码技术实现串联。进馆观众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连接馆内高速免费Wi-Fi,扫描展品上醒目的二维码标签,可以获取展品操作指引、科普原理及延伸知识等。
(8)新官网建设。在四川科技馆完成更新改造后,为应对观众服务需求的变化,从现场领票入馆到全部网上预约进馆;馆内展教活动、培训、互动展项以及剧场影院,从现场招募到网上预约参与;原官网已不能满足日常运营的需要。我们适应运营功能和观众服务要求变化进行同步调整,重新规划设计官网的功能和UI,与已上线的数字科技馆网站资源合并,2017年11月新官网正式上线。
(9)统一支付平台建设。为完善支付环节信息化功能,解决观众对支付便利性的需要,适应财务管理要求,开发四川科技馆官方支付平台。为馆内项目的支付提供统一的支付入口和流水记录,支持微信、支付宝渠道。
(10)抖音——网络科普新平台的尝试。适时推出宣传四川科技馆、展教活动及临展的两部“抖音”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川科技馆最美辅导员”浏览量达38.5万,点赞量1.6万;“遇见7000岁的乐高,中国科技馆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浏览量达31.3万,点赞量1.2万。
4 四川数字科技馆建设中的问题
(1)经费限制。我馆的数字科技馆建设是逐年分段投入,缺少整体规划和解决方案,只能根据每年经费安排,应对当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批开发,结果是各板块割裂,孤立化,系统性差。
(2)信息技术更新快。前期建设采用的热门技术在投入运行时已经发生较大变化。我们的初衷是每个观众都下载APP,以便锁定观众,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与活动推送,增加与观众的互动。但投入运行时,观众的习惯已发生重大改变,除了微信等广泛使用的应用软件,许多观众不愿意在手机上下载APP,占用大量存储空间,且被动接受的推送实在难以让人愉快。观众要么嫌麻烦,宁肯不用馆内导航也不下载,要么参观后很快删除APP。
(3)数字科技馆各板块的开发公司技术架构不一,整合技术难度很大,勉强整合的代价很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完全重建又不现实。需要持续较高的投入,才能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对中西部地区科技馆的经费压力过大。
5 四川数字科技馆的共建共享
5.1 与国内同行的共建共享
(1)共建。作为中国数字科技馆二级子站,四川数字科技馆的开发成果均作为重要科普内容资源在中国数字科技馆大平台进行分享。
(2)共享。一是同享中国数字科技馆全网站的全部已有资源;二是中国科技馆建设的VR资源,在我馆空间站、战斗机虚拟驾驶等展品中得到采用,丰富了展品内容,增加了趣味性。
5.2 着眼于建立全省科普类场馆的科普资源共享机制
(1)我馆的“蒲公英创客学院”设置了采编系统,使省馆的科普活动、科学实验、课程可在市县科技馆同步授课,或通过课件包共享。目前已完成了主干网络输出端的架构建设,但需要各地方馆结合自己的条件配套输入端架构建设,才能实现科普资源的高效共享。
(2)高质量讲座、论坛资源的共享。2018年8月,欧阳自远院士的公益讲座“红色火星的蓝色星球梦”在达州科技馆、阿坝科技馆和通江科技馆同步连线播放,地方馆各自征集观众参与,在本地就可听到院士级专家讲座,并参与互动,科普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影响力辐射全川,在线观看人数峰值达到6.3万[5](红色火星的蓝色星球梦讲座海报如图3所示)。但這对硬件条件要求较高,达州科技馆与阿坝州科技馆效果较好,观众可以很方便地参与互动问答,但通江县科技馆因为网络带宽问题,效果不佳。
5.3 四川省数字科技馆共建共享思路
(1)省馆的免费公开课,市县科技馆在线共享;
(2)从在线单向共享省馆的展教活动,发展到省市县科技馆在同类展厅联动展教活动(需要在活动采集及传输方面加大投入);
(3)省市县科技馆合作在线上组织科普夏令营、冬令营招募,线下营员互派及联程互动等;
(4)省馆的科普剧表演,在市县科技馆剧场、影院实时在线直播;
(5)省馆实时在线共享各市县科技馆开发的特色展教活动、课程和科普剧等;
(6)承接中国科科馆及外省科普资源,经省馆消化后供市县科技馆在线共享或提供专业培训指导共享;
(7)汇集全省各科技馆开发的科普资源(特色展教活动、科普剧等)在省馆平台集中呈现。选出优质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省内巡回展演交流;组团与省外同行交流,将优质特色资源向中国科技馆进行推介,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呈现。
6 拥抱未来的数字化
2018年,随着5G通信规范落地,智能穿戴设备的量产,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关键难点一一突破,数字科技馆在内容及展示方式方面更应该加速拥抱这些新技术、新模式。比如大数据与场馆各类设备、展品的智能结合,分析进馆观众的参观喜好。用更先进的技术来主动服务网上的受众和进馆观众。
参考文献:
[1] 四川科技馆.数字专题-四川科技馆 [DB/OL].http://www.scdtm.org/latid/home,2018-10-24.
[2] 刘立宾,丁俊杰,黄升民.IAI中国广告作品年鉴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3] 朱珠.四川数字科技馆建设方案 [Z].2014:22-25.
[4] 张春,王涛.四川科技馆展品通用技术要求 [Z].成都:中金招标有限责任公司,2015,14-15.
[5] 四川科技馆.目睹直播公益讲座“红色的火星“我们来啦 [EB/OL].成都:四川科技馆.http://www.mudu.tv/watch/2236422,2018-08-02.
作者简介:张春(1971-),男,汉族,四川绵阳人,馆长助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方向:旅游文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