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
摘要:民间童谣的历史久远,据史书记载,《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 ,因此其发源可以说是“久矣夫”了,童谣音韵优美、语言浅显、口耳相传、流传久远,它的生活色彩和地方色彩浓厚、形象、通俗、活泼,十分容易被幼儿接受。然而,凡事都要因地制宜,并不是所有的民间童谣都切实符合我们幼儿园小班年段的教学,我们应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情感和兴趣等需要出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童谣,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小班 民间童谣 选择 应用 适合
一、小班民间童谣的选择方向
(一)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
由于历史悠久,民间童谣的种类繁多,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字数多少不一。小班正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应该选择字数少且叠字多的童谣为宜。如《拜月亮》:“月亮公公,月亮婆婆,请你下来,吃个馍馍。”短小精悍又有一定教育意义,最符合小班幼儿的朗诵特点。
(二)适合幼儿的兴趣爱好
优秀的民间童谣不仅渗透着民族传统文化,而且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针对小班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可以选择《金锁银锁》《骑竹马》等童谣,不仅内容富有童趣,还可以通过内容创编动作,激发幼儿兴趣。比如《骑竹马》:“月光光,照草地,捡起竹竿当马骑,一二三,三二一,竹马骑到北京去。”幼儿不但喜欢诵读这首童谣,也喜欢玩“骑竹马”游戏。这些童谣不仅可以有效拉近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充分调动小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适合幼儿的现实生活
正是由于民间童谣起于民间,因而其中的大部分是与人们当下的生活习惯、方式等分不开的,民间童谣中的有些部分与幼儿当下的成长环境格格不入,但是其中也不乏能反映幼儿生活,尤其是描写水果、小动物的民间童谣,这些依旧备受小班幼儿的青睐。如《排排坐吃果果》这首童谣就体现了幼儿在吃水果的过程中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正因为童谣的内容都来源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因此很容易获得幼儿的心理认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四)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民间童谣具有明显的地域、生活痕迹,因而不排除部分民间童谣的内容低下、语言粗俗,而这一类民间童谣恰恰是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应果断拒之门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经过严格审核、筛查,将有益于幼儿发展需要的引入,不利于的摒弃,充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柏。”
二、小班民间童谣的应用
(一)故事化:将童谣变成童话
很多民间童谣本身就是浓缩的完整故事。将童谣改编成有趣的故事,十分有利于幼儿接受、理解和掌握。如童谣《三个和尚》只有三句:“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师可以将其编成“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各尚没有喝”“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三个和尚合作吊水喝”五个小故事,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并学习童谣。
(二)节奏化:将童谣变成音乐
幼儿在朗诵童谣的过程中,经常会“拉音拖调”,不得要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将童谣变成音乐,赋予节奏来表现童谣。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童谣的节奏变化,从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以及语言的表现能力。童谣《小老鼠上灯台》中“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可以配上“×××一×××一”的节奏型,让幼儿在边说边唱的过程中,学会有节奏地朗誦。当幼儿掌握了一种节奏之后,教师可以匹配不同的节奏念童谣,还可以让幼儿自由创作节奏型,用不同的速度进行诵读,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尝试利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童谣的节奏,如动头、动手、动脚等。通过匹配节奏、创编动作、变化速度来配合朗读童谣,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童谣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舞蹈化:让童谣富有动感
民间童谣音韵流畅、情意优美、节奏感强,这使得它与艺术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将童谣舞蹈化就是把有韵律感的童谣与舞蹈动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如在童谣《摇啊摇》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舞蹈动作,让孩子边念童谣边做动作,“摇啊摇(盘腿坐下,拉手摇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两幼儿双手搭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手托脸),一只馒头一块糕(两两拍手)。”幼儿在童谣中舞动跳跃,不仅能激发他们的舞蹈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表演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与此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智和情趣。
(四)美术化:把童谣变成童画
童谣是无形的画,画就是有形的童谣。童谣能够外化为美的形象,蕴含丰富的情节和情感,易激发幼儿自由的想象。将童谣美术化就是以童谣为载体,在悟童谣、品童谣的过程中画童画。读童谣、画童谣,可以让幼儿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拉近文字与绘画的距离,有助于激发幼儿对绘画表现题材的兴趣。比如童谣《月亮》中,“初一一根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弯眉,十五十六大团圆”。幼儿边念边画,说说、点点、抹抹、画画,在涂鸦中使得童谣形象化。童谣是属于儿童的,对于幼儿来说,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几个歪斜的形象,都是发自幼儿内心的感受,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能逐渐找到自己理解童谣的方式。
(五)游戏化:将童谣变成游戏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游戏是幼儿成长最重要的部分。教师可以将民间童谣与体育游戏结合起来,如在童谣《炒蚕豆》中教师可以根据其中的内容和幼儿一边说一边手拉手儿翻跟头。再如童谣《拉大锯》中,“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就是不让冬冬去。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上去”,教师也同样可以和幼儿手拉手一起玩“拉锯——扯锯——追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童谣,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在游戏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研究》,李永婷,当代教育科学.2014
[2]《民间童谣应用于幼儿园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吴冬妹,课程教育研究.2015
[3]《童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质素》,冯丽军,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
[4]《浅谈民间童谣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与应用》,李倩云,教育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