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雨默
摘 要: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杰出的钢琴家、音乐家、作曲家。作为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使古典音乐的风格更具有交响性,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又另辟蹊径探寻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1806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多产的中期,作者完成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巨著,是其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流芳后世!此曲旋律直击内心,高贵细腻、曲式丰满庞大,气势如虹,一直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本文通过结合作者生平及所处时代的人文环境,创作个性、风格,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表达展开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小提琴;音乐创作
一、作曲家生平
贝多芬,1770年12月生于德国波恩,自幼学习音乐,获得“音乐神童”的美誉。1792年,在维也纳跟随莫扎特、海顿学习,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确定了作曲家的地位。18至19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狂飙运动”等一系列巨大的变革,使作者的民主思想趋于成熟。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主义,将古典时期音乐的精华融入“浪漫”主义气息。在他57年的艺术创作旅程中为后世音乐家们的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在欧洲音乐史上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二、音乐创作
贝多芬创作生涯可分为三个时期,1770-1803年为创作早期,当时作品深受海顿和莫扎特影响,更多的追求一种宁静、优雅,如小提琴一、二、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1803年—1816年的中期创作开始突出个性,强调冲突和精神的升华,创作有更多的钢琴奏鸣曲包括第三至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等,将浪漫主义推向高潮。1816-1827年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晚期,作品包括第九交响曲和《庄严的弥撒》等,这一时期贝多芬更多追求的是音乐的内容。他创作的初期到晚期也是一个显著的由古典风格到浪漫派风格的过渡阶段,在音乐史上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三、作品、曲式、演奏分析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该协奏曲的创作于1790到1792年间,当时的贝多芬对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莱莎.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意,并在她的庄园渡过了一个十分欢愉的夏日,乐曲正反映出他这些日子生活中所充斥的诗意。1806年首演于维也纳歌剧院,被誉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这首协奏曲被称作《定音鼓协奏曲》的原因是第一乐章从定音鼓模仿敲门声的五次击鼓开始。在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关系上,他改变了古典乐派协奏曲中乐队只起伴奏作用的手法,使乐队与独奏乐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整个乐章的情绪是沉着、坚定的。
第一乐章,D大调,4/4拍,奏鸣曲式,不太快的快板,具有田园诗般的性质,作品将贝多芬赋予大自然的刻画和热爱、对大自然所具有的奋发人类情操的表达,并结合音阶这样原始的材料,连贯的旋律,赋予复杂的神秘性和人类的热情。
(一)呈示部部分
第一呈示部共有88小节,第二呈示部在89小节处开始进入,乐曲的开始使用了大量温暖、柔美、庄严的旋律,像是曙光,冉冉升起。连续八度乐句力度上要做渐强,从上半弓开始演奏,前两弓所用的弓长应相同,然后一弓比一弓长,更靠近弓根。装饰音演奏的要短,换弦换把时发音要稳定,每组八度要突出高音,以便能体现出旋律的连贯性,到最高音G音时一定要突出,要站稳。接下来的三连音要把第二个音的时值拉足,左手指的揉弦和运弓要更富于表情。第93—96小节连续的三连音力度是弱的,注意弓的接触点、运弓的力量,弓速弓段需把握好,96小节要一组比一组演奏的慢,在进入97小节之前要稍作停顿,注意乐句的划分。在演奏连续的连弓时,注意左手的颗粒性和真诚情感的表达。
118小节进入了连接部分,乐队演奏先于独奏,在143小节进入了副部主题。dolce意为柔和的、甜美的,E音上的颤音要高抬指,频率要慢,保证每个音的颗粒性,换弓要无痕迹,147小节第三拍的16分音符下指要柔,要清晰,为之后安静的旋律做准备。这部分音乐温暖人心,与主部主题一样音乐材料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185小节,乐队演奏主题旋律,在独奏演奏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时应用中弓,两拍为一组,一问一答,“问句”的第一个音拉的长一些,要把组成华彩旋律线条的每一组中的最高音强调出来,伴随着乐曲情绪逐渐加深,音色也越来越明亮。主旋律大调色彩鲜明,情感真挚、质朴。
(二)展开部部分
224小节独奏小提琴在C大调上开始了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条,变化重复运用主部主题材料,展现了小提琴动人的音色。292小节开始的16分音符的演奏整体是弱的,音型演奏的要平均,左手手指要高抬,每一个音都要清楚,要有语气,保证节奏上的均匀性。
(三)再现部部分
主部主题的音乐材料在366小节再现,在510小节结束,运用了一样的音阶级进上行旋律,演奏时注意运弓发音,“三换一连”技术的高规格标准。乐曲从C大调转回了D大调,进入了再现部的结尾。乐队通过变奏、分解音型等技法不断变换音乐材料,并加以装饰音。
(四)尾声部分
乐曲在511小节进入了尾声,持续了25小节。独奏小提琴奏出副部主题的同時主部主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通过高八度的形式将大量明亮的色彩演奏出来,力度也随之增强,525—527小节虽改变了弓法,但每组三连音的第三个音符要演奏的更加有感情,在526小节里一弓要比一弓更平稳,更安静,529小节开始的这一串16分音符,演奏的力度为中强,且在531小节开始渐强,533小节要使用上半弓演奏,弓毛和琴弦充分接触,最后两小节的4分音符时值要拉足。
在全乐章中,右手要使用平稳的运弓来演奏出连贯的线条,而左手揉弦要赋予其表情。在速度上,因为是“不太快的快板”,所以“稳”在全曲的演奏中很关键,从音色方面来说,要发出饱满而深厚的音色,不能将弓飘在琴弦上,随着情感的变化胳膊运弓的重量要由少到多,弓速要由慢到快,接触点要由指板逐渐靠近琴码,把握好运弓的力度,这部分把田园诗般的美好、朴实、向往纯净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个人体会
我们不难看出音阶这样原始的材料和三度模进大量的出现在这一乐章中,相比其他协奏曲来说,或许让人觉得不够华丽甚至会觉得平淡,但时间越久越觉得朴实自然的旋律里会渗透出高雅的格调,一种精神上的“提高”。连贯流畅的旋律不失气势和深度,既让人身心愉悦又能给予人们心灵上的震撼,音乐中营造了美妙的场景,使我们身临其境。无比幸福的情感的洋溢在音乐旋律中,使得浪漫的爱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五、结语
这部作品突出了独奏小提琴的地位,在19世纪将小提琴这件乐器推上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小提琴与乐队相辅相成,具有很强的交响性。那时的他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所以此曲同时折射出了作曲家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具有明亮的大调色彩,如歌般的旋律进行,音乐中到处都洋溢着无比欢快及庄严的情绪,使得听众拥有田园诗歌般的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白旭.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分析—以第一乐章为例[J].黄河之声,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