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高职教学是培养社会一线技能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校企合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健康,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途径的方法就是科学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而培养适合于社会行业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培养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专门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个学校在高等职业教育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字设定上,往往都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却没有有效地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难以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停留于形式、应付检查的时候较多。
第一,教学形式上侧重于理论知识层面的讲解,实践内容讲解偏少,知识传授没有以“实用”与“够用”为原则。
第二,有些院校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存在“矫枉过正”现象,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所有专业就是进行实践内容的学习,近乎完全切割了理论知识,这样难免陷入了片面化的教学误区,直接省略理论知识进入操作环节,使学生缺少理论基础作为技能学习的指导和铺垫,后续技能的掌握无法实现,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第三,教学改革不遵循客观规律,采取“一刀切”现象。具体说来就是某些院校没有按照科学规律,也没有按照专业的不同特点,分门别类的进行切合实际的教学改革。而是要求所有专业统一课程模块,甚至是教材板式,追求所谓的特色教学模式,忽略了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
第四,专业教学的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流于形式,实训基地建设尽管投入和规格很高,本应充当“校中厂”,发挥提升学生职业实践技能的作用,但其教育教学的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反而主要用来“被参观”或是作为申报项目成果的载体,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第五,学生的顶岗实习没有落实到位,首先表现在学生没有在“真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没有真正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其次表现在没有在“合适岗位实习”,表现在尽管学生进入企业,却没有真正进入到专业对口性较强的岗位进行实习,因此顶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第六,学校盲目追求社会知名度,也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过度注重承接各类社会培训和考试活动,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偶有发生。承接社会培训活动本身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服务社会。但应该合理安排与搭配自身的人才培养教学时间,与学校正常的授课合理匹配,才能既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又能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施的思路
1、通过实施订单班培养,将校企合作真正实施到位。将企业工作项目真正引入到学校中来,按照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培养企业拿来即用的人才。
2、通过校企合作,选聘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共同研讨,找到企业岗位需要的岗位核心能力,根据岗位核心能力,选取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3、同企业人员共同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企业人员带来的企业真实项目,合理构建教学情境。依托学校和企业的教学环境,共同打造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以真实的企业工作项目作为学生学习课程的载体。使学生在学校就能达到“学中做”和“做中学”。
4、选聘企业一线人员加入到教学团队中,对企业人员授课方法进行培训后,利用企业人员的行业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企业工作的实际内容,可以起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的认识水平。
5、遵循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记课程教学模块、课程教材和教案模式的“一刀切”。
6、以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为目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以切实容纳学生实训目标为目的,同时满足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校内实训基地应该保证能够拿出适合学生实战的企业实际项目为实训载体,切实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项目实战能力。
7、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加强与专业对口性较强的企业进行合作,切记盲目只看重企业名头,却忽略了企业实习岗位的专业对口性这一重要指标。同时,注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能够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和岗位实践能力。
8、切实做到学校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践,还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校教师去专业教学对口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教师的企业岗位实践能力。
而顶岗实习一定不能流于形式,要做到顶岗内容切实与自己所讲授的专业吻合度高,同时还应该做到真正的顶岗,顶岗内容确实是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同时,在顶岗的时间安排上也应该科学合理。根据教师工作的现实情况,一般是全天候企业顶岗更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我们目前倡导在企业有效顶岗的时间段是连续半年的全天候顶岗更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经过充实的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回到学校之后,带来的是过硬的企业岗位工作能力,带出的学生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
综上所述,只有深入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
作者简介:
毕燕(1982-),女,山东省威海市,汉族,威海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网络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