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也在日益凸显。事业单位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本文针对事業单位财务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各类风险给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水平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加快。目前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也面临着财务资金来源风险和资金使用风险。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各项风险的分析,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从而全面提升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与标准化,以此在增强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同时,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目标。
一、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概述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包括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一系列风险,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其最终目标,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效应,财务管理内容相对企业而言不全面。近年来,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资金往来更加频繁,因此,管理难度也相较以前有了一定的提升,各类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因此,通过合理的方法防范各类财务风险,成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所要面临的重点问题。
二、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财务意识不强
近年来,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将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有效结合,在财务方面缺乏风险意识。由于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在强调风险管理时,将重点放在业务层面,而缺乏对内部财务风险的重视,也没有将事业单位的公共效应和财务效应相统一,单位人员存在错误的观念,容易给事业单位造成一定的损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由于事业单位的工作较为稳定,大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学习意识也没有竞争压力,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同时,财务人员在开展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对市场变化以及外部合作单位的各项风险展开分析,风险管理相对滞后,导致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二)管理流程混乱
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虽然制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来控制财务风险,但是各项审批流程整体上的协同效率不佳,管理流程较为落后,这使得原本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各项制度反而会牵制了工作效率。例如,在专项资金审批流程上,事业单位大部分实行垂直化的层级结构,在审批时需要层层上报,严重影响了审批效率,当出现问题时,往往将原因归咎为下级人员反映问题不及时。正是由于落后的管理结构以及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方式存在上下级之间的对立,严重影响了团队协作的效率,容易导致财务管理效率的下降。
(三)内部控制不力
目前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手段较为单一,在风险事项的分析和对各项风险的控制方面以及对风险事后的评估方面,都没有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往往存在照搬其他事业单位模式的现象。部分员工认为财务风险上报之后,后续的工作就与自身无关,也没有及时关注各项风险的动态,在上级领导事务繁忙错过风险防范的最佳时机时,就可能给单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即便发生了财务风险,单位对相关的责任人员也只是进行口头的批评,没有形成责任追究体制,影响了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目前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往往只通过预算管理的方式开展,存在各部门预算标准不统一、项目经费管理混乱等问题,容易引发财务支出违规风险以及资金管理混乱风险。事业单位的风险防控包括风险识别、评价、监督、控制等多环节,各环节之间是联动的,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联动性,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但是由于信息沟通存在一定的问题,业财融合没有良好的实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单位发现风险与控制风险的效果,也影响了风险防控的系统性。
(四)缺乏过程监管
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环境相对较弱,大部分单位没有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对于单位一把手的权力制衡机制。在传统观念上,财务风险一般由财务部门来控制,与其他部门联系不紧密,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风险监管时,其他单位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尤其是其他部门在协助财务部门进行风险监督时,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单位没有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容易出现多头管理、管理真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甚至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舞弊风险。
三、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重视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要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首先必须要在思想上引起对财务风险的重视,从而在各项行动上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全面提高单位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单位要从组织结构、领导认知、人员观念等多方面全面调整风险控制环境。领导者需要注重学习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自觉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角度统筹安排各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引进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优化人员组织结构,对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定期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知识培训,除了培训常见的财务管理知识之外,还需要培训风险防范技巧和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健全单位自身的奖惩机制,通过完善的内部竞争的方式,激发人员参与风险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单位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完善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流程监督制度等,通过全方位的制度规范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在设置工作时要确保各项制度的全面性,将制度覆盖单位的全部管理流程,鼓励全体人员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形成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同时,要确保制度执行的强制性,确保风险管理行为能够被严格执行,且确保制度不受到单位领导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对于制度执行不力的部门或人员需要落实责任。
需要转变管理方式,通过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例如,可以采用滚动预算和全面预算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全面统筹单位的各项资源,降低单位内部的各项风险。单位需要考虑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其他单位,通过资源的整合,合理调配人员,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同时,单位还需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管理的协调,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有效开展各项工作,避免存在重复工作或工作缺位的现象,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
(三)加强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的风险防控包括对风险的识别、评价、预警、监督等,风险控制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要发挥各环节的联动性,要求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有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财务风险管理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其他部门全面配合财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明确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针对可能发现风险的重要环节加强防控,设置关键风险点,从而进行高效的风险防范。
(四)优化组织结构
单位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过程的监督,加强对权力人的监管,严格执行预算要求,全面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体系,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严格开展预算编制和预算审批工作。单位的各部门必须要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对目标的落实程度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发现可能存在的偏差。针对偏差,落实责任并予以解决。此外,需要尽量实现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实现横向的监管控制,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岗位管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单位的管理质量。
四、 结语
事业单位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近年来,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多,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相对于企业而言较为薄弱,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引起了我国事业单位服务工作的不完善。对此,事业单位必须要在工作过程中严格落实各项财务风险控制的要求,全面提升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确保单位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单位的高速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玲.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3):66-67.
[2]沈淑芬.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2):97-98.
作者简介:
黄娜娜,中共潢川县纪律检查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