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林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属于国家三类传染性疾病,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排出的粪便和分泌物中存在大量致病原,也能实现病毒的快速传播蔓延。虽然牛病毒性腹泻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但是病毒传播速度较快,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防控,在较短时间内向整个牛群快速传播蔓延,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因此,需要引导养殖户充分认识牛病毒性腹泻造成危害的严重性,并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该文结合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过程。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4.072
0引言
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热性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疾病又被称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致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急性感染期引发的疾病,被称为牛病毒性腹泻,慢性感染引起的疾病被称为黏膜病。临床上典型的特征是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由于牛病毒性腹泻造成的危害范围十分广泛,该种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即便是采用了针对性的免疫接种也很难发挥作用。因此,在对该种疾病进行诊疗中,一定要加强患病牛的护理,及时发现患病牛和带毒牛,采取措施进行紧急处理,养殖中应注意提升牛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定期对牛群进行检疫检验,做好患病牛的隔离观察,做好牛群净化,这样才能降低牛病毒性腹泻疾病的传播蔓延。
1发病经过
2018年2月13日,某养殖户共养殖奶牛33头,其中成年牛20头、犊牛17头,在犊牛群中先后出现发病情况,临床上主要表現为精神状态变差,食欲废绝,鼻镜糜烂,眼角存在脓性分泌物,并出现腹泻症状,粪便中夹杂大量血液和黏膜,体温升高到40℃以上。在平时饲养管理中,养殖户对牛群饲养管理不重视,整体卫生条件较差。同时还存在分群不合理的现象,各个年龄的牛群在一个养殖舍内养殖。根据具体的养殖条件和临床分析,初步判定为牛病毒性腹泻,然后进行病毒性鉴定和血清检查,最终确诊为牛病毒性腹泻。
2流行特点
牛流行性腹泻病毒可以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等多种动物,养殖场的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患病牛呼出的气体、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携带有大量病毒,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同时也可通过交配垂直感染。新疫区常呈现急性发病,老疫区呈现慢性经过。临床上牛流行性腹泻传播速度较快,但造成的死亡率较低。
3临床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潜伏期在7?14 d,人工感染潜伏期更短,通常为2?3d。不同年龄的牛感染该种病毒后表现的临床症状和发病经过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常发生于犊牛群体,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病初期表现为采食欲望下降,从鼻腔中流出粘液性鼻液,呼吸急促咳嗽,从口腔中流出大量唾液,精神萎靡不振,体温升高到42℃,持续1周。对患病牛进行血常规检查发现白血球显著下降,发病几天后,白细胞数量呈现升高趋势。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牛鼻镜糜烂,表皮脱落,舌面上皮组织坏死严重,流涎,从口腔中呼出恶臭气味。先是口腔黏膜出现病变,随后出现特征性的持续腹泻,随后出现特征性的持续腹泻。腹泻初期排出的粪便稀薄如水,呈现青灰色或者深灰色,恶臭难闻,发病后期排出的腹泻物中夹杂有大量粘液和血液[1]。发病后期排出的腹泻物中夹杂有大量粘液和血液,病程为2?6月,最长的长达1年。患病后精神状态较好,能正常采食,很少出现体温升高症状,主要影响牛群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被毛杂乱,身体逐渐消瘦,并出现间歇性的腹泻。最常见的症状是鼻镜糜烂,并从眼角分泌出大量脓性分泌物,齿龈发红。球关节皮肤肿胀,蹄冠皮肤抽血严重,蹄壳变长,弯曲不能正常行走。妊娠母牛感染该种病毒后常引发流产,或产下先天缺陷的犊牛。犊牛出生后表现为共济失调,不能正常站立,身体不协调,有些犊牛出生后出现失明。
4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牛解剖后,可发现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消化道和体表淋巴结系统,特征性的损害是食道黏膜溃烂,在黏膜表面会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坏死病灶,瘤胃粘膜存在出血和糜烂,第四胃长线研究水肿和糜烂[2]。肠壁因为水肿显著增厚,肠道淋巴结显著肿大出血,回肠/空肠病变最为严重,盲肠、结肠、直肠存在卡他性出血、溃疡性增生和坏死病灶。将流产胎儿解剖后,在口腔、食道、真胃和气管中能看到大量出血性斑块和溃疡病灶。
5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料带回实验室进行一系列的细菌检查,没有发现被染色的致病菌,在培养基上也没有出现细菌生长情况,由此可排除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在具体诊断中,根据患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和病理学变化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牛病毒性腹泻和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为确诊,需结合外部诊断,再进行病毒分离检测,血清综合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目前在牛病毒性腹泻诊断中,应用较为常见的诊断方法为血清中和试验。采集发病初期和发病中后期患病牛的新鲜血液,分离得到血清后,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判定2份血清中抗体低度含量,发病初期血清抗体低度是发病后期总体低度的4倍以上[3],确诊为牛患病毒性腹泻疾病。
6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病毒预防激发感染的原则进行对症治疗。在治疗前将症状较为严重,没有治疗价值处于濒临死亡的患病牛扑杀、无害化处理,病情较轻的患病牛进行对症治疗。选择使用磺胺脒、苏打粉、乳酶生,每头牛分别口服5、5、3 g,3次/d,连续使用5 d,对于体温较高的患病牛要注射30%的安乃近注射液,每头牛肌肉注射10 mL。对于存在严重脱水症状的患病牛,选择使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20%的葡萄糖注射液、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前2种药物分别使用500 mL和100 mL,混合后静脉注射,后一种药物使用50 mL,单独静脉注射。同时在整个牛群的饮用水中添加98%的盐酸吗啉胍粉剂,每100 L水添加100 g,连续使用1周,抗病毒。采用上述手段,养殖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病牛逐渐好转,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在日常养殖中构建无病的牛群,是防范该种疾病传播蔓延的主要措施。选择使用牛流行性腹泻病毒灭活疫苗,定期免疫接种,在免疫接种前做好牛群抗体水平监测和血清检测,检测为阳性的牛立即淘汰处理。还应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需要引进牛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到达养殖场后,至少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保安全后才能混群养殖。
7结束语
在牛病毒性腹泻疾病防治中,找到发病根源十分困难。要构建完善有效的根治方法,仅采用疫苗免疫接种很难做到。牛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大背景下,由于该种病毒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十分广泛,传染性较强,因此,需要当地畜牧兽医深入基层开展广泛性的调查研究,构建系统化的动物防御体系,并引导养殖户全面参与其中,充分认识到病毒性腹泻疾病造成的危害性,为养殖户制定综合性的防控措施,要求养殖户严格执行,从根本上避免牛病毒性疾病的传播蔓延。
参考文献
[1]周啟刚.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J].南方农业,2019,13(8):156,160.
[2]仲伟平,高歌,张凤华.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因及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5):61.
[3]徐晓勇.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J].当代畜牧,2019(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