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食品中有机磷农残前处理技术,分析了食品有机磷农残检测分析技术,希望相关检测人员可以对食品有机磷农残前处理和检测分析有清楚全面认识,提高处理和分析有效性,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有机磷农残;前处理;检测分析技术
有机磷农药多为杀虫剂,不仅药效高、品种多,同时还能够被水、酶、微生物等降解,有着非常好杀虫效果,在农作物中残留时间短,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广泛应用[1]。但是有机磷农药在人类和动物方面有着一定的低毒性,随着使用量的增大,容易有部分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引发中毒。因此,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必须对食品中有机磷农残前处理及检测分析技术有足够的重视,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 常见前处理技术
1.1 液相微萃取技术
这是一种新的微型化样品前处理技术,利用液-液萃取原理,使用微量有机溶剂萃取目标化合物,同时对其净化和浓缩。有专家使用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技术检测鱼肉组织中有机磷农药,鱼样品使用丙酮试剂提取,蒸发处理后溶解在水-甲醇溶液,之后使用聚偏二氟乙烯萃取,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可节约检测成本,同时检测时间短,结果可靠[2]。
1.2 固相萃取技术
固相萃取主要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吸附样品中目标物质,实现其与其他干扰物的有效分离,之后使用洗脱液等方式实现目标化合物的分离和收集。相比于其他萃取方法,固相萃取有着以下几个优势:第一,回收率和富集倍数高;第二,不会使用过多高纯有毒有机溶剂,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第三,不需要分离操作,易于收集分析,在小体积试样方面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第四,操作简单,能够自动化操作。
1.3 微波萃取技术
微波萃取技术不仅萃取快,同时可节约试剂用量,有着非常高灵敏度和回收率,主要是利用微波对物料中成分萃取,将样品放在样品杯,添加萃取溶剂,密封至萃取罐。萃取罐本身密封,在加热情况下罐内压力会有明显增加。压力增加情况下溶剂沸点会随之增大,萃取温度升高。在密封状态下,不会损失萃取溶剂,萃取效率有明显提升。
1.4 超临界流体萃取
这种前处理技术主要是选择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从样品中提取出所需要组分。超临界流体的密度接近液体,黏度比气体稍大,具备气体和液体的双重优势,有着高效、经济和快速性特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一般选择二氧化碳作为萃取溶剂,属于一种较为想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如果样品分子存在羧基和羟基等基团,还需要适当添加极性溶剂,增强流体极性。选择二氧化碳作为流体,在较低温度下完成操作,对热不稳定化合物萃取有非常好效果,同时还能够预防组分氧化[3]。
2 检测技术
2.1 色谱法
色谱法属于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在物质分离分析方面有非常好效果,能够根据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不同的分配系数实现对物质的有效分离,同时将物质浓度转化为电信号检测,之后利用记录仪器记录。色谱法在环境领域、生物领域、农药领域等均有广泛应用,常见有机磷农药检测色谱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例证),这些方法多联合前处理技术使用,能够使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完成在复杂组分方面的定性和定
量检测。
2.2 免疫分析方法
免疫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異性识别以及结合反应等进行分析,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初筛方面有较好应用效果,选择性和灵敏度高。根据检测形式,可以将免疫分析法分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和荧光免疫分析等方式,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有机磷检测方面有广泛应用,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与酶催化反应相结合,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在样本大量检测和现场筛查等方面优势显著。
2.3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技术成本低、操作简单、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当前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当前有机磷农药检测方面所使用的生物传感器主要是针对有机磷在胆碱酯酶活性抑制作用设计,选择胆碱酯酶进行分子识别,同时联合探测器组成。当前纳米材料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极性能得到提高,利用多壁碳纳米管固定乙酰胆碱酯酶,制作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大量实践研究表明,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毒性检测方面灵敏度高、检测
速度快。
3 结语
当前有机磷农药残留前处理技术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随着人们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重视度的提高,未来有机磷农药残留前处理技术将不断优化和发展,实现对偶然误差的有效控制,提高测量准确性。为了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多数检测技术还需要有精密分析仪器支撑,很难满足现场快速检测实际需要,同时现有快速检测技术发展不成熟,存在较大局限,为此研究人员需要研究出快速、安全、准确度更高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鞠茜.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8(36):255.
[2]刘小琼,王晓媛,李庆聪,等.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17-19,30.
[3]邱亦亦,阮子琦,吴渊,等.微生物消减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2018
(2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