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壮
摘要:小学体育课进行相应的准备活动,是进行课堂教学前的热身,对体育锻炼和教学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实施有效课堂准备的策略,以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策略
体育课堂实施准备活动对体育锻炼和教学有重要作用,实施每项体育活动都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因此,小学体育具体教学时,老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心理特点、运动情况、活动时间等是情况,进行精心设计和准备,有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1、要有效认识体育课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体育课前准备活动对学生身体及体育教学有重要作用。首先,老师要认识到其重要性[1]。老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思想观念,真正认识到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意义。并且,老师要在教学大纲中设计准备活动内容,以其有效性进行相应的教学考核。同时,老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课前准备习惯。在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前,老师必须进行做准备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准备活动兴趣,进而有意识的进行课前准备活动。
2、科学合理设计准备活动内容
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是为体育教学服务的,是为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安全保障的。因此要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准备活动内容。首先,和教学主题联系。体育课准备活动是服务体育课堂教学的,是进行课前热身。所以,进行课前准备要和课堂教学主题相联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是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施设计准备活动内容。如课堂教学内容是进行篮球训练,就要进做关节、韧带等练习,利用趣味投篮活动增强准备活动效果。二是结合教学内容性质及结构,设计的准备活动与之结构性质相似。比如,教学内容是进行足球训练,这要求队员间合作配合和短距离快跑。设计的准备活动是三人两人组成小组运球传球活动,以及相应短跑运动。其次,根据学生年龄设计准备活动。小学生在在低、中、高年级不同阶段有不同兴趣和爱好,所以,所设计的体育课前准备活动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要有层次性。一是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的准备活动要求新颖、有趣味、简单容易操作,比如一些模仿小动物各种动作的活动,短绳操等。二是针对中年级学生,设计的准备活动要有趣味并实用,相应的游戏活动要制定简单要求和设计简单规则,加强学生对规则的适应性,增强其责任意识,以规则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约束。并且要考虑运动量,以获得更好效果[2]。比如徒手操等。三是针对高年级学生,要增加运动量,设计准备活动要有美感,锻炼学生身体协调性。并且要考虑教育意义,在实施准备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奥妙和运动的力量。这个阶段的准备活动要增加灵活性,可以组织小组或个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健身操、各种器械操等。再次,根据不同季节设计准备活动。小学体育课大多是室外课,季节变化对教学环境有直接影响。在有明显季节特征的地区,老师进行准备活动设计时要结合不同季节情况实施。在炎热夏季,因为大量运动会给学生增加疲乏度。所以,设计相应的静态拉伸活动,以缓慢运动和语言激励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产生运动热情。而寒冷冬季,必须实施热身运动,特别要重视动态暖身训练,温度低的条件下,要快速提高学生体温,特别要重视关节活动练习,设计的准备活动要打开肌肉群,有效克服肌肉粘连。最后,要有创造性。进行组织形式有效创新,应用多种形式实施准备活动,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培养活动习惯。一是要求规则简单、易操作,实施运动和游戏有效结合,如:慢跑准备活动,可以设计“前滚翻”“抢位置”等游戏竞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活动的乐趣,也能锻炼反应能力,同时在游戏中融入教学内容。二是设计随机活动队形,结合准备活动性质、内容、性质、场地、学生数量等各种因素,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跳绳、集体跑操等。
3、與具体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设计准备活动
根据教学经验,要有效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效果,体育老师实施的准备活动要和具体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第一,体育老师要有效明确每节课具体内容,以此为基础,利用教案、多媒体、互联网等方法寻找和设计有趣、新颖活动形式,并结合具体内容适当调整和修改,在课程开始全有效落实。第二,体育课准备活动除了普通一般的活动外,老师要设计编制专门性的准备活动,就是设计有针对性的模仿、诱导类的动作,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授课前舒展身体,也会会课程教学有效实施打好基础。所以,体育教师所进行设计编制的准备活动,一定要以服务教学为目的,同时活动时间、形式都符合学生和教学特点,有效发挥专门性的准备活动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要有效实施和开展,需要老师和学生同时努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准备活动的具体教学时,需要对教学内容和影响准备活动因素全面掌握,要以有效策略和方法提高其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更好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英. 提高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有效性的策略[J]. 当代体育科技, 2017, 7(21):47-48.
[2]贺萍. 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有效性策略[J]. 学周刊, 2015(22):2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