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展课外泛读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2019-10-21 07:13张瑞培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2期
关键词:限时课外课外阅读

张瑞培

摘 要:课外阅读的开展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既重要又困难的话题。笔者在前人对课外阅读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课外泛读的方法补充与拓展课内精读的观点,并以城市话题为例,通过对课外泛读方法和课外泛读机制的建立这两方面的研究来探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外泛读 高年级阅读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作为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对学生语言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项。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丰富语言文化知识,还能促进听、说、写等其他语言能力积极地发展;而且,阅读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的焦点。

但现实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难度较大,其重要原因是阅读量的不足,以广州市版的英语教材为例,如果仅靠教材的阅读内容,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只阅读了16篇课文,而且以对话为主,篇章很少,这样的课内阅读显得是量少面窄。与此同时,英语老师们都普遍面临着课时少,班额多,教材内容量大的困难,难以利用课堂的时间来开展阅读活动。福州教育学院郭琳榕老师提出了“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该将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相结合” [1]的观点。学生的英语学习,除了通过课文的精读精讲,掌握必要的词汇和语言能力外,还应该开展大量的课外泛读来拓展词汇量,增强语感。因此,通过开展学生课外泛读的活动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尤其重要与迫切。

一、课外泛读的实施策略

1.内容选取

我们选取了与当前学生现用英语教材相配套的课外阅读书目《广州市小学英语拓展读与写》(以下简称《读与写》)为学生课外泛读的内容,原因有以下四点:

(1)《读与写》与我们的教材内容配套,也就是说与我们教材的话题一致,有利于学生课堂内外知识的迁移;

(2)《读与写》从难度上由低到高分成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各有两篇阅读材料,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读与写》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有篇章的,有对话的,有日记、有书信等,有效地补充了教材以对话为主的阅读局限,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4)《读与写》的阅读内容后还有适量的问题或练习,有利于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

2.实施思路

我们以广州市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Cities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读与写》中有关Cities的3个层次6篇阅读材料来研究学生有效开展课外泛读的方法,并将此方法拓展到其他主题的课外泛读中。研究分两个层面来进行:

第一个层面是课外泛读方法的研究:开展专项的课外泛读方法研讨的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与归纳学生开展课外泛读的方法;

第二个层面是课外泛读的实施研究:在掌握泛读的方法后,开始培养学生大量泛读的能力,以量促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实施过程

我们六年级三位英语老师组成了一个研究团队,在第一层面的研究中,开展了两轮包括集备、听课交流、反思,再集备、再听课交流、再反思这些过程在内的课堂教学研究,对学生进行课外泛读方法的指导。而在第二个层面的课外泛读实施研究中,我们采用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个人自读、小组交流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并抓住篇章大意的能力。

二、课外泛读的实施成效

1.总结了一套适合学生课外泛读的方法

泛读不同于精读,不需要学生逐字逐句地细读与理解,而是快速扫读,掌握大意,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上下文的理解猜测词句或文段的意思,从而做到快读与会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以下三个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开展课外泛读。

(1)Skimming,就是限时阅读,抓住篇章的大意

平常的英语课堂精讲细练,学生养成了慢阅读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我们采用了限时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所选的篇章,并用Who, What, When and Where这四个疑问词引导学生说出篇章的大意。又为了防止学生囫囵吞枣,我们设定了答题正确率的指标,让学生读得快的同时,也要能读得明白。为了检验限时阅读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在限时阅读训练前后,分别选取了不同内容但字数与难度均相近的两篇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了限时阅读的检测,通过测试得出,学生在限时阅读训练后的完成率和正确率都远远高于训练前。这说明,用限时阅读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对学生理解篇章的能力发展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Use the reading tools,使用阅读工具

按照奥苏伯尔的同化论,篇章学习属于陈述性知识,这类知识学习的重要过程是理解,而采用符号表征技术是提高语言材料的可懂度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符号标志是在学习材料中加入未增加实际内容的标志或词语。[2]”根据这个理论观点,我们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设计并使用了阅读辅助符号,如数字序号①②③……,波浪线,方框,三角加重号▲等,我们称之为阅读工具,这些阅读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如表1

表1:阅读工具使用方法说明表

序号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 作用

1 数字序号①②③…… 在原文中找出阅读问题所在的句子,用这些序号标识问题的题号 帮助学生把原文与问题相对应,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 波浪线 标识难懂或不懂的句子 提起学生的注意,方便小组交流时提出来

3 方框 把好词或好句标识出来 提高注意度,方便交流与分享

4 三角加重号▲ 标志不懂的单词 提高注意度

这些工具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把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篇章的意思。在阅读能力培养之初,我们要求学生都要用上这四种工具,帮助理解阅读材料的意思。逐漸地,当学生熟练了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灵活使用,到最后,阅读能力越强的学生,就越少使用阅读工具的帮助了。可以说,阅读工具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前中期帮助较大。正如《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所说的,“符号标志对不熟练的阅读者更为有效。”

2.以课下为主,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确保学生课外泛读的有效开展

英语课时量少,难于用课上的时间来开展阅读活动,但如果只用课下的时间,学生做了阅读,老师不检查反馈的话,那阅读的有效性不能保证。基于此,我们采用了以课下为主,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个单元后,学生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完成相对应的1-2篇课外阅读篇章,第二天回校后,利用早读或午休后10分钟,以小组的形式来交流与分享阅读情况:校对阅读题目的答案,提出疑惑并交流讨论。当天的英语课上,老师再用下课前5分钟的时间,专门针对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点评或答疑,尤其是小组交流时还没解决的问题。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基本上能较好地完成了课外阅读的活动。当然,也不是每天都有课外阅读的作业,否则,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经过实践探索,每周三天有课外阅读作业是比较合适的,其中有一天在周末。学生每周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为75—90分钟,课上时间仅为15分钟。从这方面来看,以课下为主,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法,既保证了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又可以不过多地占用课堂的时间,能较好地解决了英语教学中阅读时间不足的问题。

3.建立有效的小组学习制度,保障课外泛读活动的开展

课外泛读的活动,阅读材料中的大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小组交流与探究的方式就能解决,只有小部分需要老师的析疑,所以小组学习成为课外泛读活动的最主要与重要的途径。我们采用了“博士小组”的学习形式,所谓博士小组,就是一个小组里大概5个人,其中一个学习能力强、能带动与帮助其他小组成员一起学习的同学为博士,另一位能力接近的同学为硕士,配合博士开展小组学习,其他成员根据个人的爱好与能力大小,分别担当记录员、计时员和提示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职责分明,在博士的带动下开展小组阅读交流活动,保证了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课外泛读研究中,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小学英语课外泛读的主要侧重点是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反馈机制的建立以及一定阅读量的积累,这三方面的结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能够较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总而言之,课外泛读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很好地补充与延伸。

参考文献

[1]郭琳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福州教育学院,2008.

[2]皮連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限时课外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找茬儿
瓷砖识别
取经之路
趣味阅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