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浩
【摘要】: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在小学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打造严谨的教学纪律,并促使小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和成长。但是,班级管理工作也是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一大难点工作。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使得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出现“对立”问题,从而对班主任管理工作及学校整体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种教育活动都具有巨大改变,班主任管理工作也必须随之改变。鉴于此,本文就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为他人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管理工作 教育改革
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小学教育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其中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关键影响因素。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对此,为保证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班主任应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管理质效,为自身更好地进行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侧重主导地位
从当前情况来分析,小学班主任为让一些顽劣的学生听从管教,保障其在校期间的安全,首先采用的方式就是塑造一个严厉的管理者形象,并在管理工作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以命令的形式进行管理工作,使学生感受到压迫感,从而屈服在班主任的“淫威”之下,在尊敬班主任的同时又惧怕班主任,尽管这种方式起到了较好的管理效果,但是却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不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小学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往往认为小学生年纪小,只需要好好学习和听从管教就好,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能力。学生在校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课外活动,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管理中。但是,班主任这种管理方式难以实现让学生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知识学习上的管理目标。新课改要求学生综合素养获得全面发展,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无法参与管理过程,难以体现班干部的作用,不能提升学生能力,脱离了新课改要求。
(三)班级管理两极分化
因为班主任工作内容繁杂,很难在管理工作中做到面面俱到,时常出现一些不公平管理问题。而班级管理两极分化就是最为直接的一种体现,也就是班主任总是部分学生,而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这种管理局势会直接导致另一部分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认为自己被忽视了,而受重视的学生则认为班主任总是盯着自己,从而加大了班主任班级管理难度。
(四)小学班主任工作压力过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并且思想不够成熟,而许多小学班主任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工作压力,不仅需要对学生实施严格管理,还需要注重提升学校办学声誉。特别是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还需要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班主任管理一大考核指标,并且班主任还需要时刻关注班级内部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班级事务,所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从而影响到班主任管理工作质效。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为获得更加理想的管理效果,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小学班主任应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转变以往严格的态度,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可以在心理上真正支持班主任的相关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可以有效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获得更加理想的管理效果。
(二)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班主任应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从而确保其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在班级管理中,尤其是需要科学、正确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班主任必须明确认识到应采取怎样的管理思想进行班级管理,并通过创新改革管理思想,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班主任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学情,总结出适合小学生班级管理思想,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适当减轻班主任工作量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过大的工作量对其管理效果具有一定影响,为有效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質量,应适当减少班主任工作量。为减少班主任工作量,学校应联系教育部门,有效解决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减轻班主任工作量,有助于班主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中,有效提高班级管理工作质效。同时,学校需要加大对班主任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激励,促使班主任能够积极进行管理工作,并要求各科教师配合班主任进行管理工作。
结语:
总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使得管理工作难以获得好的效果。所以,小学班主任必须根据当前社会教育发展新趋势,按照班级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小学生发展,确保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蒋春辉.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52-53.
【2】唐怀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