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曾经评价梁遇春说“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即冯志认为梁遇春文章的写作思路不但新奇独特,而且数量众多。这个评价从侧面反映出梁遇春不但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而且独具个性,灵活多变。《吻火》是梁遇春为徐志摩写的悼文,但是不同于一般悼文,他抛弃了繁琐的编年史记和细腻的肖像或性格的描写,用短短500余字的,就做出了一篇炉火纯青的佳作。在短小的散文中,作者运用了通感,象征,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为众人展现了冷静沉稳而又富有勇气和热情的徐志摩的形象。
一、“银灰色”“希腊雕像”般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许多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很注重眼睛的刻画。比如鲁迅《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眼睛的变化把她悲惨的一生表现了出来。文本从一开始就说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但作者紧接着就说某次当然不是银灰色的,可是我每次看见他那种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测人生的迷,好像正在一叶一叶开宇宙的神秘,我觉得他的眼睛真带了一些银灰色。”徐志摩的眼眸不可能是银灰色的,作者也深知这一点,但是为什么还要将他的眼睛说成是银灰色的呢?不同的颜色会带给人不同的感情体验。比如看到红色,人们一般会联想到热情兴奋,看到橙色会感到温馨欢乐,而蓝色会给人安静,清新的感觉,而银灰色则带给人神秘高贵,冷静沉稳等感觉。因为在梁遇春心中,银灰色最能代表徐志摩的个性,所以才明知道眼眸不是银灰色却仍把它形容成银灰色的。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变换成视觉的颜色传达出来,便是巧妙的运用通感的修辞,以“色“显”“心”。为了强化这种感觉,作者又接着说打了一个新奇的比喻,将徐志摩的眼睛比作希腊雕像的眼睛,感觉其中蕴含了无穷情调。作者表面用希腊人的眼睛作比喻,实则再用希腊人的智慧和博学作比,暗示出徐志摩学识渊博。可见这双银灰色的眸子是作者心见的印象。
不仅如此,作者在文中还做了相应的延伸,说徐志摩时时刻刻都在惊奇着,天天都有兴致,悲哀的时候也不垂头丧气,面对丑恶也要去探索。如此,我们就从一双惊奇的眼神中慢慢窥见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和他对待生活的态度,那就是诗人对待世事的好奇、乐于探索人生的美好、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生活的人,很自然的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吻火”的意象的选取
吻火(kissing the fire)本来是以前诗人不经意间开的玩笑,但是梁遇春却从记忆的仓库中把它提取出来,可谓是慧眼独具。 在第三段,作者集中笔力,既通过回忆徐志摩向人借火时说出”kissing the fire”的细节,更由此展开议论,将这句话作为徐志摩人生态度加以评述,许多人面对人生之火,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采取冷漠的态度,过的是暗淡的生活 而另一种人如徐志摩,愿意亲自亲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结果是“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这样就能唱出人生的传奇,使生命有了意义。
毫无疑问,梁遇春十分贊赏这种勇于投身于生活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中可能存在的烈火般的煎熬,徐志摩非但没有回避,还选择“吻”这团熊熊大火,“吻”的动作极具主动性和浪漫性。徐志摩在抽烟时,把吸烟人相互对火的动作戏称为 kissing the fire,可能只是一句单纯的调侃,也可能饱含深意,然而不管怎样,这句话给在场的梁遇春留下深深的印象和思考,他认为吻火的动作最能象征徐志摩热爱生活 勇于生活的人生态度。文末作者把徐志摩死于空难看作他对于世间的最后一吻,似乎有种死得其所的感觉,这样的想象让友人的死少了很多悲凉而增添了不少浪漫。
三、朴实无华的语言
和其他的悼念文章不同,《吻火》的这篇散文没有充满着伤感和沉痛,因为文章语言自然平实,对友人悼念之情表现的含蓄隽永。
凌淑华的《志摩真的不会来了么》同是悼文,但语言直接而感性。“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撇下我们走了的。凭空飞落下来解脱的这般轻灵,直向一朵洪山棉辞了枝桠”。与此相比梁遇春没有放任感情的任意宣泄,但依然表现出他与徐志摩的深厚感情。尤其最后一句“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人世的火焰作最后一吻了”此句可谓是灵光闪现,让人浮想联翩。梁遇春在他编的《小品文选》序言中这样写道:小品文信手拈来,信笔写去,好似是漫不经心,可是他们自己奇特的性格会把这些零碎的话语融成一气”,梁遇春的语言虽然看似平淡但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情,所以才让人读起来意犹未尽,绵绵不绝。
梁遇春用随性自由的文字,通感,象征等手法追悼了徐志摩的离世,有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作者对与友人沉静冷静的性格和勇于生活的人生态度的赞赏。他用他奇特的文思为徐志摩谱写了浪漫的离歌。
作者简介:乔洁琼(1996—),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专业2018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