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摘 要:基层党校是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渠道。基层党校教育工作亟待创新,这是基层党校教育工作存在不足的内在原因,是新时代对党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互联网+”给党校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中共杞县县委党校“四个课堂”模式为例,认为该校的创新实践对新时代基层党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党校;改革;创新
党校是党兴办的、唯一以党的名字命名的,并专门用来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的学校。在全国党校系统中基层党校是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渠道。目前,部分基层党校建设滞后,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新时代基层党校如何进行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真正办出成效,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1 基层党校教育工作亟待创新的原因分析
1.1 基层党校教育工作存在不足的内在要求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基层党校教育工作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培训覆盖范围有限。基层党员干部培训需求很大,然而由于建设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培训容量有限,很难覆盖到县、区基层所有党员干部。(2)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课程设置缺乏规范的课程标准和严格的监控管理,使得课程安排与培训计划、课程需求和既定目标之间存在差异,产生非计划内容出现、计划内容缺失、内容重复交叉等现象。培训方式单一,没能根据学员的层级差异、岗位需求、个体需求实行差异化、针对性培训,导致学员的学习热情不高,培训效果不如预期。(3)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存在。基层党校教师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操作,偏宏观视野、轻当地实际,重书本知识、轻实地调研等问题,很难引起学员的共鸣,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层党校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基础性作用,制约了党校事业的发展和党校作用的发挥。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基层党校就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提高教育培训实效。
1.2 新时代对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旨在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校应当承担起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新使命,开展好新时代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员头脑,提升学员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素质和本领。为此,党校必须进一步创新理念、丰富内容、改进方式,才能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3 “互联网+”为党校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互联网已经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思维和学习方式。无论互联网与哪个领域融合创新,必将引发这一领域的颠覆性变革,如“互联网+集贸市场”就成了“淘宝”,“互联网+出租车”就有了“滴滴”,“互联网+教育”就产生了“慕课”[1]。《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用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重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互联网+党校教育”是新形势下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趋势,是推动党校教育模式改革、提高培训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因此,党校教育要抓住“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挖掘资源、创建平台,开拓党校教育工作新领域。
1.4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黨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来,党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强化党的理论学习、教育、武装工作。自2019年6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次开展。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有担当的政治品格。因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党校既要在教育活动中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课主业,还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建强师资队伍,增强政治理论教学的时代性,确保取得实效。
2 杞县党校打造“四个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很大,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的深入开展,如何让全体党员进党校接受党性教育,充分发挥党校的职能作用,成为杞县党校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杞县县委党校通过创新教学载体,打造“四个课堂”,探索出了一条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新道路。
(1)党校教育主课堂。打造固定课堂集中学习,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的传统优势。培训重点是科级领导干部、青年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等春秋季主体班次培训对象,在此基础上再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扩大党校办学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据统计,党的十九大结束后,该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次10余期,培训各级各类党员干部和宣讲骨干共1 501人。
(2)基层宣讲微课堂。微型党课是近年来杞县县委党校针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党课教育采用的有效载体。该校通过组织教师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到基层。微型党课形式较灵活,时间占用少,教学效率高。截至目前,该校已开展微党课进基层宣讲260多场,覆盖基层单位200多个,参学党员干部人数达到3.6万人。
(3)党员空中大课堂。空中课堂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把教师讲课内容联到网络,搬到荧屏。该校精心选题,组织骨干教师在杞县电视台录制“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专题微党课25期。通过电视、网络,党员干部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党性教育,同时将“互联网+”与党校教学深度融合,利用杞县网、“杞县党建”和“中共杞县县委党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该县党员干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党课学习。
(4)领导干部大讲堂。领导干部大讲堂是以该县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主要对象的课堂,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百城提质、大气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从严治党等课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党校来讲学。目前已邀请11人到杞县讲学,该县800多名科级干部和重点岗位的1 000多名股级干部参加了培训。
中共杞县县委党校通过创新教学载体,打造“四个课堂”,探索出了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实现了党校教育对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对新时代基层党校的改革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3 基层党校改革创新的路径与思考
3.1 实事求是—基层党校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由于各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推进基层党校改革创新的实践中,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展水平的实际,谋划创新的目标和思路。以杞县为例,该县历史文化悠久,夏朝时期杞国曾在该地建都立国长达1 000余年,正是寓言故事中“杞人憂天”的发生地。该县也是近代著名的豫东革命根据地,睢杞战役发生于此地,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较多,为开展红色文化和党性教育提供理想场所。杞县党校依托杞县作为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杞人忧天”文化名片,打造以“红色文化”“杞文化”为特色的杞县党性教育品牌。
3.2 开放办学—基层党校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人们,自然界的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以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达到全面认识事物的目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开放的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事物之间各方面联系的加强。新的力量、新的影响、新的创造,只有在“接触”和“联系”中才能得来[3]。脱离了联系来谈发展,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党校发展滞后的原因有二:一是办学模式封闭,二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通过开放办学,加强同外界的联系,积极地“走出去”,学习外校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如杞县党校充分利用杞县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加强与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寿光市委党校、濮阳农村党支部书记学员等院校合作与交流,通过现场教学、实地体验、英模访谈等方式,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热情。把优质资源“引进来”,邀请上级党校和知名院校的名师授课,提高党校办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坚持开放办学,杜绝闭门造车,基层党校才能越办越好。
3.3 组织重视—基层党校改革创新的关键保障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党委要把党校工作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定期研究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基层党校要深化改革创新,真正办出成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党校办学体制、领导配置、经费保障、部门协调等诸多方面,必须得到地方党委的高度重视以及制度机制上的配套支持。如杞县县委党校新址的选择、规划、落成以及杞县党校乡镇分校的设立,都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多次专题研究,组织部门在干部配备、人才引进、党的建设等方面,财政部门在经费安排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2012年以来,建立新校区共投入资金2 900多万元,实际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6 400多平方米。可满足100名学员同时在校食宿、500名学员同时在校学习,为承载大规模培训奠定了基础。
3.4 落到实处—基层党校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每个组织都必须要有一个核心优势,那就是‘创新。而且,任何组织都要设计出一套能够记录及评价其创新绩效的方法”[4]。把创新和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突显德鲁克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创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手段的好与坏,不在手段本身,而在结果,在于德鲁克所说的绩效。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创新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创新的手段,为创新而创新就容易犯形式主义、极端主义错误,反而达不到最终的目的。在基层党校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只有把创新的平台、载体等都赋予实实在在的内容,将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落到实处,才能取得扎实的成效。实效是检验基层党校改革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对于如何检验创新实效,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原理,要自觉地拿起实践标准,严格检验初步取得的创新成果。如果该创新举措被实践证明对于基层党校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就可以继续被采用,得到扩大推广,反之,就不予采纳。
[参考文献]
[1]周运煌.互联网+落地下的新商业模式[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全集[M].袁玲,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4]彼得·德鲁克约瑟夫·马恰列洛.德鲁克日志[M].蒋旭峰,王珊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