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永红
教师的天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用“爱心”感化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塑造完美的人格。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总会遇到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但我都会尝试用爱去温暖他们,引导他们回归到正確的思想轨道。
一次作文课上,我布置的题目是“盼望”。大部分孩子写的都是盼望自己能够长大,盼望自己的哥哥姐姐能够早点放假回家,盼望过春节……但是有一个孩子的“盼望”却是令人为之一震。他所盼望的是:所有自私自利的人都会倒霉。
这样的心理怎么会出现在这样一个小孩子身上?其实这与孩子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个孩子患先天性白内障,一只眼睛已经完全看不见,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很弱。其父母离异,父亲没有固定的工作,每天靠给别人打零工为生。有一次,这个孩子说,爸爸每天都会带他锻炼身体,目的是将来不被欺负。可见,父子俩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人充满敌意。
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显然比较严重,但是我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融化他这颗冰冷的心,必须慢慢来。我必须先找到根源,然后逐步改变这个孩子。
用行动感化家长
我想,首先应该改变的是他的父亲。但是,通过几次的接触,我发现他父亲的思想非常极端,而且特别抵触老师。有一次,在和他谈话时仅仅提到“你应当对孩子负责”这几个字眼,他马上便翻脸痛斥。面对这样的家长,我想应该换一种方式来“教育”他。我要用我自己的责任心告诉他,怎样才是对孩子负责。
孩子的眼睛有问题,必然影响他的学习,于是我把孩子调到最前面座位,一有问题,他可以及时问老师。孩子的作业经常做不完,于是抽课间时间,我陪孩子一起补作业。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有一次我得知,这个孩子完全可以办理残疾证,这样政府每年都会有补助。于是,我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孩子父亲。后来他给孩子办理了残疾证,感受到了整个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和温暖,同时也渐渐感受到了我对孩子的责任心和关爱。他的言行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不再敌视老师,也不再排斥别人对他的劝说。如今他摆了个水果摊,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孩子的生活也规律了好多,每天能够按时上下学,衣服也干净了许多。
用爱心温暖学生
人心都是肉长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用爱心来改变。这个孩子从小缺少母爱,所以我总是给他特别的照顾和宽容,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由于孩子视力的特殊情况,每次布置作业时,我总是降低对他的要求,但即使这样,依然有完成不了的时候。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时,我会问明原因,但不会责罚,只是鼓励他,让他课后补起来,有时我也会亲自陪着孩子共同完成作业。
这个孩子虽然视力不是很好,但是字却写得非常漂亮。于是我抓住孩子的这个优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许多,也因此喜欢上了语文课。他的表达能力也比较强,每次习作的时候,都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特别是写到他爷爷的离开、他家小狗的离去、他对爸爸的爱时,都充满了真实感情。我把他的文章在全班进行展示,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在孩子们的掌声和羡慕的眼神中,这个孩子充满了幸福感。渐渐地,在这样点点滴滴的关心和呵护中,我感受到了孩子内心的变化。
用课堂“育人”
在课间活动中,经常会听到学生们反映这个孩子和别人打架,而且总带玩具到学校。于是我找这个孩子进行了谈话,了解他为什么要和同学们打架。他很坦诚,说就是想和他们玩,他想用玩具来吸引大家,但是大家又总是不喜欢他。我知道,这源于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体格、容貌等方面深深的不自信,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种问题类型,我必须得帮助他扭转过来。我告诉他,友谊不是依靠玩具来维持的,想和别人玩,就要懂规则,要懂得理解别人,能够为他人着想,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大家之中;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打架去解决。
同时,我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了主题为“保护弱小”的活动。首先,从我们所学习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弱小的?让孩子们懂得,你不能保护弱小,说明你就是最弱小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弱小。另外,一个人的强大,并不是靠武力来证明的。然后,进一步列举了语文教材中的《钱学森》《詹天佑》《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名人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能够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学之间的情谊是最珍贵的,要好好珍惜,不应该打架,更不能欺负弱小。
从那以后,再没听到过这个孩子和别人打架的事件,反而看到的是大家帮助他学习的情景,那样的情景让我终身难忘。
后来在写以“幸福”为题的作文时,我特别留意了这个孩子写的文章。他写道,他的幸福是能够和爸爸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生活,他们家买了汽车,爸爸每天可以用汽车来接送他上下学,他感觉到非常幸福。
孩子们是一张白纸,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领。如今,这个孩子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不再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再憎恨别人。也许他并没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他的变化,却让我感悟到了“教书育人”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作者单位:晋中市榆次区花园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