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丹
摘 要:加、减、乘、除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入门,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末,小学数学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计算能力训练与强化,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和自信。计算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应该从低年级抓起,注重兴趣的培养、训练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计算错误”的合理看待等。
关键词:计算能力 有效策略 “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 计算错误 强化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又巧”。怎样才能搞好低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学生的计算教学应从低年级抓起。
计算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搞清楚低年级阶段在计算方面,学生到底要学些什么,关键是什么?“10以内的加减法”难度系数不高,却是保证“100以内不进位加、不退位减”成功的根本;“表内乘、表内除”,熟记口诀,勤加练习,问题不大,是“多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奠基石,而“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这72个算式才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高低的关键,无论是简单的“10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还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多位数乘、除多位数”、甚至更加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20以内加减法”。笔算的错误,大多是由于“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没有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最终导致中高年级算不快、算不准。这“72个算式”没有“口诀”只能依靠“心算”,“心算”容易受到多方面影响。接触过几位高年级后进生,观察他们完成习题,不难发现“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的迟疑和不够干脆是笔算失利的罪魁祸首,进行相应指导,强化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准确度明显提高。在进行低年级计算教学时,对学生进行“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的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在计算方面做得“快、巧、准”,从而获得快乐数学的自信。
二、加强口算教学,适当强化训练
1.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
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交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重视师生演示操作作用 ,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充分地“说”的同时,边动手 ,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
2.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信。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则认为“学习源于兴趣,兴趣源于成功,成功源于熟能生巧。”在计算教学中,老师应引领学生勤奋练习,提供学生熟能生巧的舞台——多种形式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课堂上注重口算训练。注重设计练习的形式,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让学生在失败与成功之中,体味数学的乐趣。学生相互出题,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
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接力赛、口算游戏等。家长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因为他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鼓励家长与孩子玩玩数学游戏,既能增进亲子关系,也能强化孩子的口算能力。如在餐前准备(择菜)、饭后散步等活动中,抽出几分种,与孩子进行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每天如此,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比练习。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强化训练。“卖油翁”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过硬的本领都是练出来的。只要肯下功夫,勤学苦练,反复实践,必可达到“熟能生巧”。把“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的72个算式”制成“小试卷”,让学生比比看,“看谁又快又准”。学生既感兴趣,计算又得到强化。一名后进生经多次“比赛”后,最佳成绩是2分53秒,从此他的计算能力在班级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理性看待“计算错误”,合理分析“错误原因”
学生在计算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应理性看待。“计算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表表象,深究内底,让“错误”成为“有效计算”的梯石。
1.严格要求,摆正态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
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做完题后,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或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2.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家庭作业、课堂作业,教师要认真查阅,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才能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并进行类似习题的强化,再次反馈情况;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要让学生“就地分析,就地解決”。引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深刻自我反思,人人准备一个本子,养成记录“错题”的习惯。教师自身要长期积累“大众错题”,每隔一段时间,将类似习题展现于学生眼前,多次反馈学生掌握情况,要树立不重复错误的思想。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 “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