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耀根
摘 要: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思考的驱动力,也是教师课堂推进及课堂教学调整的依据。正是由于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每个数学教师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课堂提问,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提问的理解,提出了一些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提问 优化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一味照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实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之适应学生的情况。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问题串,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互相碰撞的一种活动。
越到高年级愿意回答问题的學生就越少,即使能回答也不愿举手,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缺乏灵性,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障碍,所以,优化数学课堂提问在新课改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策略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提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活动,这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提问时,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这是教学的起点与发生点,然后组织提问的问题以及问题的顺序。学生已有的预备知识,是新知识教学的发生点,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便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提问,让学生既不紧张,又顺利引起对新授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二次根式”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提问。
问题1:请回顾一下算数平方根的概念?
问题2:是不是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算数平方根?
问题3:算数平方根是哪一类数?
以上3问是为二次根式概念生成,二次根式有意义等的新知识的教学服务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新知识是从哪里来,减少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预备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更正补充或是肯定,为新知识的传授做好铺垫。
策略二:问题的表述要清晰明了,提问要精准
学习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所以教师的提问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会产生歧义的。教师的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所提问题既要精炼表述,也要准确无误,不仅问题本身科学经得起推敲,而且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既理解掌握知识又得到很好的思维训练。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所以好的问题是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和认清学生的学情后,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巧妙设计出来的。我听过一位教师上的“勾股定理的探索”,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是以下的一番情境:
师:通过大家对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测量,我们知道第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3,4,5,那么这三个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1:它们是连续的自然数。
师:不对,你看第二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6,8,10,它们可不是连续的自然数。
生2:是连续的偶数。
师:不对,你看第三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5,12,13,它们可不是连续的偶数。
生3:哦,我知道了,三个数中一定要有偶数。
生4:它们都是正整数。
师:你们怎么就没有人看出来呢,都计算一下他们的平方,看看有什么结论?
生5:有两个数的平方和正好等于最大一个数的平方。
事实上,教师的提问首先是苍茫无力的,试问告诉一个学生三个数, 怎么就会想到是它们平方之间的一种关系呢,后来看到学生无法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后,又是无奈的,只好自己说出去观察三个数平方以后有什么特点。这堂课教师的提问无疑是失败的,所谓的探究也不会对学生的思维有一丝的培养。初中生理解平方最好的载体是正方形的面积,所做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提问,要往正方形的面积上去引导。
关于提问的精准我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平方,绝对值,二次根式的结果是非负的,可他的提问却是,你们知道哪些数是非负数吗?学生回答的是正数,零,自然数。学生的回答并没有错,只是老师的提问不够精准,如果教师问成哪些运算的结果一定非负,是不是会好一些呢。
策略三:提问后耐心等待,要把握时间的度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获取的知识学生理解才会深刻,才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教师在提问后,一定要把握好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是对学生的信任,也是新课标提出的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与挫折的一个体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思考时,不要仓促的给出各种提示,表面上是节省了课堂时间,殊不知这是弊大于利的。由于学生思考的不够深入,知识只留在大脑皮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很快遗忘,往后又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弥补,这样一来,学生学业加重,教师心里憔悴,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当然也不是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越多越好,一般来说不要超过10秒,长时间的安静,教室的氛围会变得异样,这会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因过度紧张而不知所措,时间在无效的等待中白白浪费,此时要考虑是不是问题对于这位同学有点难了,甚至出现思维处于游荡状态,那么此时可以给他一个台阶,引导他继续作答。等待学生的时间的多少因问题的难易,回答学生的基础而定,不能一概而论,这个度的把握依赖于教师的经验,对学生的了解等因素。
策略四:提问后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适科学的评价
《课程标准》提出师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这种回应方式是对学生主动参与的肯定,否则会让学生感到被遗忘有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光要有评价,评价还需要是科学合理的。我在一些公开课上经常会听到教师对于学生简单问题的正确回答大加表扬,实则这表扬没有一点含金量,这就像表扬一个成年人会走路一样,会让人觉得尴尬难看。我觉得简单问题的回答教师给出正确与否的判断就可以了。再比如,有些问题确有难度,学生的回答即使正确,可由于学生表述不是很到位,教师还需要再为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重新讲解时,可以采用以下的一种评价模式。某某同学用添中位线的方法,解决了两条线段的数量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解题方法。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针对性的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让其他同学体会到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帮他们的思路起到了整理的目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早就说过,读书从无疑到有疑最后到无疑,有疑还是无疑需要教师深厚的内力去掌控。现在的课堂不再是满堂灌,教师不光要会讲,而且要善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成为主动地学习者,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要求。我想,只要教师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勤于思考,不断积累,终会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让学生在教师科学有效提问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而不光是一个旁观者,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无限热情,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法宗.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艺术与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26+143.
[2]徐俊锋.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81.